TUST NEWS

学院广角

【非凡十年】海洋与环境学院: 筑梦海环创新局 踔厉奋发向未来

发布时间:2022-10-17      浏览量:    作者:     来源: 海洋与环境学院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洋与环境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学院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过去的十年,学院经历了学科调整后的重新更名,全院师生凝心聚力,砥砺前进,深入推进学科建设与科研创新,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在学科与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国际交流和服务社会等多个方面取得历史性突破,全力开创学院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新局面,用奋进之笔书写了学院“非凡十年”新篇章。

学科、专业建设取得新进展。学院两个一级学科,建设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海洋科学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学学科均被列为天津市重点学科。2011年,获批海洋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2012年,环境科学和物理海洋学2个二级学科获硕士学位授权点。2017年,海洋科学一级学科入选天津市双一流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牵头的“近海海洋环境”入选天津市特色学科群;2021年,“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两个学科群入选天津市高校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近海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及环境保护”。2020年,完成海洋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

本科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优异成绩。2017年,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分别获批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优势特色专业和应用型专业建设项目。2018年,获批海洋资源开发技术本科专业;2019年,环境科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海洋科学、环境工程两个本科专业获批天津市本科一流专业建设点。2020年下半年提交环境工程专业认证申请书,2022年下半年即将迎来认证专家入校考察。

本科教学质量显著提升。目前在校生1313人,其中本科生1098人、研究生275人。

学院立足京津冀、面向全国,“理工结合”、准确把握 “新工科”内涵,以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抓手,以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为契机,借助依托的省部级教学实践平台,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设计优化核心课程体系,强化课程思政、学科前沿问题、新兴技术进课堂进实践,创新特色课程内涵,构建面向新时代的特色新形态课程体系,建设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构建基于评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结合 OBE 理念,形成了“标准-实施-评价-反馈”的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近十年,学院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3项,教学竞赛获奖6项;天津市教学名师1名,天津市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名师2名,天津市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支;《环境生态与健康》《生物化学》《环境化学》获批3门市级一流课程,《环境生态与健康》获批天津市高校新时代“课程思政“改革精品课,《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获批天津市工程专业学位优秀课程奖。教师积极进行教学创新,荣获第七届西浦大学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大赛三等奖,全国教学设计创新大赛天津赛区二等奖2项,省部级教学基本功竞赛奖4项,起到了示范和推广作用。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化学竞赛”“数学建模大赛”等比赛中获得省部级级以上奖项270余项,承担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70项,其中省部级32项,国家级37项。

“三全育人”工作成效显著。“三全育人”工作取得新实效。2019年1月,海洋与环境学院“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三全育人’体系建设”项目获批教育部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2021年12月顺利完成验收。学院“三全育人”的做法被《中国教育报》等媒体报道。

思想政治引领取得新进展。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进宿舍的模式,在学生公寓建立“四史”教育红色文化长廊,组建师生宣讲团常态化宣讲“四史”,该做法被央广网、《天津日报》、《天津教育报》、天津党建先锋号等多家媒体广泛宣传。学院发起的“致敬劳动者 争当践行者”劳动教育活动,被《天津日报》《天津教育报》、津滨网、津云等媒体报道。

学风建设取得新突破。190542班荣获“普通高等学校2020-2021学年度天津市先进学生集体荣誉称号”,学院团委获“天津市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学生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实现了学校在“挑战杯”红色专项赛国家级一等奖方面从“0到1”的突破。

学生就业工作取得新成绩。近三年以来,学院本科生导师为毕业生提供高质量就业岗位300余个,与专业紧密结合的195个。学生升学率稳定在30%,毕业生中涌现出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人选、天津市“大学生年度人物”、天津市王克昌特等奖学金获得者张龙威,“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获得者马天,“天津市优秀共青团员”刘子牧,分别扎根西藏、新疆就业的毕业生李佳、张浩男等一批先进典型。

研究生培养实现新目标。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壮大,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十年来,学院共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705名,其中外国留学生1名,毕业硕士研究生563名。

学院不断加强研究生教学质量建设,《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课程获批天津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学院获批研究生教育改革校级项目4项,研究生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发挥科教资源优势,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加强与科研院所及企业间的合作和联合培养,与天津市滨海新区环境创新研究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天津分院)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2020年),目前共联合培养研究生19名。与天津市塘沽鑫宇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天津市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项目获批(2019年)。全面提升研究生科研素质和学位论文质量,获评市级优秀论文6篇,校级优秀论文16篇。立项天津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2项。

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在各类学术竞赛中不断获奖,例如研究生田琪在第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天津赛区高教主赛道中获铜奖(2021年),研究生庞润懿在第十六届“挑战杯”中国银行天津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一等奖(2021年)。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王娜和林玉科分别获得由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的第三届“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和第五届“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荣誉称号(2018年)。

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成绩。学院现有教职工85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16人;博士生导师8人;80%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2015年新学院成立后引进青年博士教师31人。

十年来,培养国家重点人才工程计划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人、教育部海洋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天津市特聘(讲座)教授4人、天津市教学名师1人、天津市“131”人才第一层次1人、天津市高校“学科领军人才培养计划”3人、天津市高校“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3人、天津市高校“青年后备人才培养计划”3人、海河学者计划2人、海河学者培育计划1人。共有18名青年教师出国研修。 4支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和天津市创新团队培养计划。招收了14名博士后,含2名外籍博士后,截止目前已出站9名。

2018年,“卤水资源利用技术”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计划;“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团队,“天津科技大学全球变化及海洋环境研究团队”获批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团队。2014年,“制盐与盐化工”团队入选天津市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培养计划,“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天津市级教学团队。

科研创新能力节节攀升。十年来,学院新建海洋资源化学与食品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市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天津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和省部级平台6个。

十年来,学院教师积极申请各级各类项目,开展科学研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3项,其中青年基金33项。2020年、2021年、2022年青年基金获批率为15%、15%、29%,稳步提升。承担单位承担科技部项目18项,其中科技部重大专项一项,合同金额1608万元;超过百万的纵向项目8项,横向项目5项;十年来总到校经费12800万元,其中横向到款经费6262万元,纵向到款经费6538万元。

十年来,学院教师发表期刊论文936篇,其中高水平论文 346篇,EI 18篇,中文核心383篇;143篇会议论文,其中高水平论文9篇,EI 62篇,ISTP 8篇。近三年,教师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4篇论文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入选我校“业界公认的国际顶级或重要科技期刊A类论文。

科研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显著提升,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其他行业、协会奖13项。

国际合作、社会服务彰显学科实力。学院注重国际学术交流,拓展教师学生视野。这十年中,学院首次加入“国际SOLAS计划”“中国科协中国未来海洋联盟”。2018年与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合作建立“亚洲区域卤虫参考中心”。学院与部分国际科研单位保持了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包括日本爱媛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越南芹苴大学、马来西亚登嘉楼大学、加拿大Bedford海洋研究所、加拿大魁北克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等,先后派遣18名教师出国研修。与日本爱媛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马来西亚登嘉楼大学签订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并资助多名研究生前往交流。举办、承办国际学术会议22余场。

近十年,学院与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如:2018年与河北唐山曹妃甸蓝色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协议以及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框架协议,同时与国投生物科技投资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20年与国家海洋博物馆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上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培养又红又专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与福建省中核工勘察设计有限公司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共建就业实习基地。2021年与天津市滨海新区环境创新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创校院合作新篇章。同时双方就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达成共识,并签订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2012年天津科技大学作为合作单位首次参加国家基金委第二次东印度洋科学考察项目。

学院对接海洋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产业需求,寻求与海洋与环境产业的结合点,积极参与国家渔业科技援藏和国家对虾育种平台建设。学院与235家企业合作,承担横向项目488项,授权专利78项,专利转让2项,实现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开发以及成果转化。学院教师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带领团队成员,倾心解决实际问题,做法和研究成果获得企业和政府的高度认可,多次被新闻媒体采访报道。

刘宪斌教授关于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成果接受天津新闻等媒体采访

天津新闻、津云等多家媒体报道刘宪斌教授团队助力海堤生态化工程

王昶教授潜心研发净化槽 助力天津美丽乡村建设

渤海早报就渤海近海岸污染采访孙军教授

中国新闻网采访赵亮教授对保护海洋生态可持续发展看法

宁夏电视台等媒体报道天科大净化槽串联双循环系统助力宁夏葡萄酒庄废水处理

环境保护部在2015年天津港“8.12”事故应急处置中对李海明教授的感谢信

学院与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学院与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学院与国家海洋博物馆展开合作


审稿人:张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