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ST NEWS

科大新闻

真题真做 企业高校携手共育新工科人才——“细胞工厂 精工制药”项目式课程示范工坊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07-03      浏览量:    作者:张琰     来源: 新工科教育研究推广中心

6月30日,由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主办、天津科技大学与华熙生物科技(天津)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京津冀‘新工科’项目式课程建设示范工坊”活动在津成功举行。活动以“细胞工厂 精工制药”为主题,通过课程示范、经验分享和基地观摩,充分展示了生物医药领域项目式课程的全过程,为“新工科”教育改革提供了创新范本。近百余名来自京津冀高校的教师代表及企业行业专家代表应邀参会,共同探讨生物医药领域人才培养新路径。

a6f0851eefaf402d8a818c38e0e0fea2.jpg

·聚焦产业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天津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高发明在致辞中指出,学校近年来积极探索“新工科”教育改革路径,与华熙生物、康希诺等龙头企业深度合作,构建了“学院+书院”双院制育人体系,制定了一系列校企合作项目式课程,特别是《生物制药创新训练项目》这门课程,将企业真实研发项目引入教学,让学生全程参与从实验室研究到产业化生产的全流程,真正实现了“学中做、做中学”。

华熙生物科技(天津)有限公司总经理任福群在致辞中表示,公司作为生物科技实践领域的佼佼者,已深刻认识到产业的创新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源头活水。公司致力于将产业需求深度嵌入人才培养全链条,建有全球规模最大的中试转化平台,将“依克多因生产工艺优化”等12项技术难题转化为真实教学案例。近三年累计向高校开放生产线64条,接收实习生超300人次。

4175d6e07cfb4795ae703ebee73985f5.jpg

·打造沉浸式课堂,还原工业生产全流程

在课程示范环节,来自天津科技大学2022级和2023级的本科生在校企双导师联合指导下,以“依克多因”生产为案例,通过五大模块实现沉浸式教学,从微生物特性分析、基因改造(PCR、电泳操作)、发酵工艺调控(参数优化)、产物分离纯化(层析柱实操),到GMP规范下的放大生产,全场景还原工业生产全流程。

7dd25e5f9628437a98ff31dc013fbd7c.png

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滕玉鸥表示,学校与华熙生物共建的《生物制药创新训练项目》课程,创新采用了“三阶贯通”的培养模式,即大一至大二夯实基础,大三进入企业项目组实战,大四完成毕业设计与产业课题衔接。这种真实项目、真实场景、真实标准的“三真”教学模式,不仅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学生在各类双创大赛中屡获佳绩;同时形成的产教融合“科大”范式在京津冀生物医药现代产业学院联盟中推广应用。

584b87eabcc044438d64f7812010ffc4.jpg

·校企协同育人,共建人才培养闭环

在经验交流环节,与会代表深入探讨了当前高教领域产教融合的发展现状与实施路径。天津科技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产教融合实践中,学校首创“双向互聘、角色融合”机制,引入56名企业导师深度参与教学,共建实践平台,形成“校中有厂、厂中有校”的生态闭环。目前,校企联合开发专业课程40余门,企业导师年均授课超600学时,教学内容可根据产业需求实现动态优化调整。

河北省高校代表石家庄学院副校长李娟表示,这种将产业需求深度嵌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教学模式,为解决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提供了宝贵经验。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参会代表还表示,这种全景式教学,打破了校企间的隐性壁垒,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完美融合。

·现场观摩学习,感受生物制造前沿

活动最后,与会人员分组参观了华熙生物的中试生产基地。在十万级洁净车间,自动化发酵系统、智能纯化设备等先进装置让参观者印象深刻。企业技术人员现场演示了生物活性产品的生产工艺,并详细讲解了质量控制相关要点。

天津市教委高教处处长徐震在总结中指出,新工科教育改革的重点就是要锚定产业,不断提升育人与产业的适配度。围绕这一目标,市教委组织开展了学科专业优化调整、项目式课程、实践基地建设等一系列工作,其中,本次项目式课程所展示的“三真”教学模式,是将真实产业需求有效融入教学全过程的“新工科”产教融合成果之一,不仅充分展现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协作关系,还深刻体现出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从“校企合作”到“校企共生”,天津科技大学的“新工科”实践教学表明,只有让教育走出象牙塔、走进生产线,才能真正培养出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复合型人才。而这种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也正在为京津冀教育协同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编辑:田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