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ST NEWS

科大新闻

天津科技大学举办第七届应用生物技术国际会议

发布时间:2025-07-14      浏览量:    作者:     来源: 生物工程学院

7月11日-13日,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与天津科技大学共同举办的第七届应用生物技术国际会议在天津召开。来自中国、新加坡、荷兰、韩国等国内外的5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代谢工程与合成生物学、酶工程与生物催化、酿造微生物与发酵食品三个主题展开报告研讨,为应用生物技术领域的创新突破提供了前沿性研究思路与实践成果。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秘书长张宏翔,天津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王亚群,天津市科协国际合作部副部长张威,天津大学元英进院士,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张大伟,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院长艾连中,浙江大学杭州科创中心合成生物学研究所所长王宝俊,天津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路福平,天津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敏,工业发酵微生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谢希贤等出席开幕式。王敏主持开幕式。

天津科技大学国际交流处、生物工程学院主要负责同志及师生代表,与来自国内外高校、研究院所、企事业单位的500余名代表参会,共同聚焦生物技术领域的前沿动态与创新方向。

张宏翔在开幕式上致辞指出,应用生物技术国际会议已成为连接全球生物技术领域的重要纽带,为科研工作者搭建了洞察国际前沿、促进跨领域合作的优质平台。他希望通过本届会议进一步凝聚全球智慧,深化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助力生物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

王亚群在讲话中表示,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本届大会的召开将为领域内国际合作开辟更广阔空间。天津拥有深厚的创新底蕴,诚邀各位专家与本地院校、科研机构、企业深化合作,市科协将全力服务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共同推动生物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

路福平代表学校向出席会议的领导、嘉宾及专家学者表示欢迎与感谢。他强调,应用生物技术国际会议历经六届积淀,已成为推动领域内国际合作与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期待海内外专家在本届会议上能充分交流思想、凝聚共识,为应用生物技术的创新发展与产业升级贡献力量。

本届会议设置4个主旨报告、3个平行会场和51个主题报告,既聚焦技术创新的最新突破,也探讨产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各会场讨论热烈、互动深入,为汇聚创新资源、深化国际合作搭建了高效平台。我校生物工程学院李庆刚教授、刘逸寒教授、韩培培教授分别专题汇报交流。天津大学元英进院士的“合成生物学及应用”、上海交通大学艾连中教授的“未来功能性益生菌研究与开发”、浙江大学王宝俊教授的“合成生物系统设计与创新应用”和内蒙古农业大学钟智研究员的“基于乳酸菌基因组数据库的资源智能挖掘”等大会主旨报告,拉开了学术交流的序幕。

dbd9ca81256249d1ab061ccc46c112df.jpg

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和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韩国岭南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江南大学等70余所国内外高校以及来自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科研院所、企业的学者、科研人员及博士、硕士研究生,围绕各自研究成果进行了多维度展示。报告内容涵盖合成生物系统设计、酶工程智能化应用、发酵食品风味机制等前沿方向,既聚焦技术创新的最新突破,也探讨产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各会场讨论热烈、互动深入,为汇聚创新资源、深化国际合作搭建了高效平台。

    

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李庆刚教授、刘逸寒教授、韩培培教授分别围绕“食品营养因子生产菌种高通量进化筛选体系构建与应用”“磷脂酶的创制开发及应用研究”和“体外基因重排技术在食药用真菌多糖种质资源创制中的应用”分享研究成果,为行业实践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路径。

本次会议由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工业发酵微生物教育部/天津市重点实验室、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国际合作与海外事务工作委员会、代谢控制发酵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天津市微生物代谢与发酵过程控制技术工程中心、食品营养与安全和药物化学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单位联合承办,由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浙江震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大学合成生物前沿研究院、中国微生物学会酿造分会等8家单位协办,并得到宁夏伊品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博鑫仪器(天津)有限公司、福州法莫优科机械科技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的支持。

应用生物技术国际会议(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Biotechnology,ICAB)自2012年起已举办六届,吸引了中国、美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50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为全球应用生物技术领域的科技合作与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第七届应用生物技术国际会议立足行业发展需求,进一步畅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交流渠道,助力推动应用生物技术领域的科技协同与生物经济产业健康发展。

编辑:田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