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25 浏览量: 作者:邓世钦 张津铭 来源: 艺术设计学院
这个夏天,一股来自海河之滨的“青春力量”,穿越千山万水,抵达了层峦叠嶂的四川大凉山。他们,就是天津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大凉山下·彝路同行”实践团!一群怀揣艺术理想与青春热忱的学子背上行囊,深入彝区腹地,用脚步丈量乡土,用青春描绘希望,开启了一场以“实干浸润乡土,青春赋能振兴”为使命的深度社会实践之旅。他们的身影活跃在村寨的房前屋后、田间地头,以实践为基,探索乡村文化与青春价值,在壮美的凉山画卷上,奋力书写着津川情深、民族同心的时代新篇!
以相机为媒,留存民族与乡情记忆
今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实践团怀揣着满腔的热忱与强烈的责任感,远赴大凉山孙水村的几个大队里,为少数民族老人、老党员拍摄留念照,以相机为媒,开展留存民族与乡情影像乡村振兴活动,为当地长者提供公益摄影服务。
以脚步为尺 追溯凉山长征革命足迹
实践团循着革命先辈的足迹,来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开展“追溯凉山长征革命足迹”主题实践活动。以多元形式激活长征精神的时代生命力。团队成员通过探访红色遗址、宣讲革命故事等方式,深入学习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初心使命。
以直播为窗,拓宽农产品产销渠道
实践团奔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以实际行动助推乡村振兴的青春实践。团队通过走访种植户、实地考察等方式开展调研踏遍田埂,并成立自媒体宣传平台,屏幕内外运用数字技术助力农业发展,通过直播助农,帮助当地农产品销出近1000单、超4000斤,真正意义上实现农民增收。真切地理解了乡村振兴的内涵与意义,收获各大网友好评,为地方产业发展贡献青年智慧和青春力量。
以火把为笔,绘就民族文化振兴画卷
七月的大凉山迎来一年一度盛大的民族节日“火把节”。实践团积极协助当地志愿者,深入参与当地火把节活动,与当地村民面对面交流。通过沉浸式交流与服务,感受民族文化魅力,助力民族团结进步与乡村文化振兴。团队成员在实地体验中深化了对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内涵的理解,也在服务与共情中收获成长。
以语言为桥,打破沟通与发展壁垒
实践团奔赴大凉山,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用行动书写青春与担当,怀揣着助力乡村振兴的热忱。以语言为纽带,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不仅加深了对大凉山乡村的了解,也用实际行动为打破沟通与发展壁垒、助力乡村振兴贡献了青春力量。团队成员纷纷表示,这段实践经历让他们收获颇丰,未来也将继续关注大凉山的发展,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绽放光彩。
以调研为基,探索农耕文化育人价值
实践团带着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的责任与热忱,开展“以调研为基,赋能特色农产品发展”的乡村振兴实践活动。团队深入田间地头,聚焦当地阳光玫瑰种植户的生产经营情况,同时围绕山核桃等特色农产品的种植技术、销售渠道与产业前景展开专项调研;在与种植户的面对面交流、对特色农产品全链条的实地探访中,不仅掌握了当地特色农业发展的一手资料,更以青春力量为农产品提质增效、产业升级提供思路,切实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以活动为桥,传递大凉山运动热情
实践团以村BA青少年篮球联赛为载体,完成了从初到时的陌生到与孩子们融洽互动,再到深刻感悟体育赋能乡村的过程。实践团用行动搭建起与乡村孩子沟通的桥梁,不仅带来了运动的快乐,消融了隔阂,更激活了乡村的青春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精神动力。未来,团队将继续传递运动热情,让希望在大凉山下持续绽放,以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以关爱为暖,倾听老人心灵故事
实践团深入大凉山腹地,以“关爱为暖,倾听老人心声”为行动指南,开展一场场跨越年龄与地域的心灵对话,通过包饺子共饮食、为老人们测量血压、普及基础健康知识等多途径多方式,将青年学子的热忱与担当融入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用点滴行动连接了城乡之间的情感共鸣,滋养着大凉山的每一寸土地。
新时代大学生既是知识传承者,更是社会发展的参与者与推动者。艺术设计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正是学院强化理想信念教育,落实“先锋计划”中“思政铸魂”行动要求,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特长推动民族地区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通过此次实践,让学生跳出书本,近距离观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感受农民的辛勤与智慧,领略乡土文化与民族特色,更深刻地认识到自身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使命,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科大先锋。
编辑:李通 实习编辑:赵天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