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22 浏览量: 作者:刘彦 贾硕 来源: 文法学院
4月17日,文法学院举行法治为非遗文化护航系列活动。天津科技大学2008届法学专业校友,北京重光(天津)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虎律师主讲“从‘口传心授’到‘依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并于讲座前参加了2025年国际中文日开幕式及文化展览活动。文法学院领导班子成员、法学、知识产权专业师生以及艺术学院部分师生近200人参加了此次讲座活动。
在讲座环节,吴振军院长首先致辞发言。他指出,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的基因,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民族精神。对于法学和知识产权专业学生而言,深入了解非遗保护法律知识,是顺应时代需求、肩负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也能为同学们在专业领域的深耕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
李虎律师在讲座中首先系统阐释了非遗的性质与类型。他指出,非遗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并传承的活态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承性和地域特色。其涵盖范围广泛,包括传统口头文学及其语言载体,如世代相传的《白蛇传》传说,承载着人们对爱情与正义的向往;传统表演艺术,像京剧,以独特的唱腔、程式化的表演成为中华戏曲艺术的瑰宝;传统手工艺技能,例如天津“泥人张”彩塑,凭借细腻的塑造手法和生动的艺术表现闻名遐迩;还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等多个领域,这些都是民族文化身份与精神内核的重要标识。
李虎律师深入阐述非遗与知识产权的深度关联。他指出,非遗进入知识产权体系需精准匹配相应客体。传统表演艺术的独特编排、民间故事的创作表达,可通过著作权登记固定创意成果;传统手工艺的创新工艺、配方,符合条件者可申请专利保护;而将非遗元素融入产品或服务,通过商标注册打造专属品牌,则能有效抵御恶意抢注风险。此外,地理标志、商业秘密权等,也在非遗产业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次讲座是“2025年春季学期公益法律咨询服务活动4月份专场活动”活动之一,通过为学生构建和阐释非遗保护法律知识体系,也成为了法学和知识产权专业学生的劳动教育课程重要内容,激发了同学们参与非遗保护实践的热情。同学们深刻理解到,无论是为非遗传承人提供法律咨询,还是参与非遗文化的宣传推广,都是以实际行动参与文化传承的劳动。这不仅提升了他们的专业素养,更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是劳动教育的生动实践。
在讲座之前,北京重光(天津)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主任华亚飞、副主任李虎、律师周璇一行参加2025年“中文:穿越时空的礼物”国际中文日开幕式及文化展览活动,现场为各位非遗文化传承人和同学们解答疑惑,探讨将非遗资源转化为文旅产品,实现文化保护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以法治思维破解非遗文化保护难题,让文化瑰宝融入现代生活。
编辑:赵天桐 李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