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2 浏览量: 作者:李奕霖、陈思祺、田金瑞 来源: 文法学院
12月23日上午,文法学院于河西区主楼C区报告厅顺利举办“鹿鸣名家讲坛”国际中文教育前沿系列讲座之六。本次特邀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施春宏担任主讲嘉宾,讲座以“语言,生活和学理”为主题,汉教系十余名教师与二百余名本硕学生齐聚一堂,共同聆听此次学术讲座。
施教授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开场,迅速吸引了在场师生的注意。他首先阐述了选择这一讲座主题的原因,并强调互动在语言学学习中的重要性。施教授指出,学生应在语言和生活的互动中认识世界、提高认知、探究学理,这一观点为在场师生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随后,施教授围绕语言学起步阶段的学习目标展开,提出了观察语言现象、体悟生活意蕴、感知科学精神的学术研究基本目标。他通过“校名”三论的例子,结合自己先前的研究文章,启发同学们思考如何突围语言学中的“占名”问题,深入浅出地为大家讲解:学习语言学是培养和训练一种思维方式,而非单纯机械的知识记忆。
在语言学的认知视角部分,施教授通过大量贴近生活的实例,引导同学们关注语言表达中具有特殊性的现象,尤其是新现象,并提出要重视语言中形义关系的配合规律:“结构="成分+关系”。他通过播放一曲《敬以后》与同学们展开有趣的互动,现场氛围热烈。同时,他还生动解释了如何将生活中的感悟融入学理中,通过余华的《活着》中的三层比喻,让同学们有了进一步的体会。
在讲座的后半部分,施教授阐述了语言学学习的根本原则和基本策略,并强调观察语言现象的重要性。施教授指出:有事实、有概括地观察是语言学学习的基础,正如《论语》中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最后,施教授希望同学们能够多阅读、多写作,以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大家美好生活的祝愿。在交流互动环节,施教授与大四本科生赤梦真同学就如何进行本科高年级到研究生阶段学习的衔接进行了深入交流,并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出了细致的指导,为同学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施教授的演讲风趣幽默,充满语言哲思,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师生互动良好,现场气氛热烈。此次讲座不仅拓宽了同学们的学术视野,让大家领略到语言学大家的风范,也为大家继续学习和研究语言学提供了切实的指导和帮助。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今后要将所学所得运用到学习和研究中,多多关注生活中的语言现象,探究语言学的奥妙,让中文之花璀璨绽放!
编辑:陈春羽 赵天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