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导师的教书育人作用,使研究生导师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以外,能主动影响和带动研究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让全体学生真正懂得作为一名研究生,如何“研”,如何“学”。外国语学院特此邀请王振平教授,于2018年5月21日下午3点在河西校区主楼F405举办“态度与方法——谈研究生的学习与研究”为主题的师生畅谈活动。外国语学院研究生辅导员郑帅出席并主持本次活动。
王振平教授,博士,河北省崇礼县人,从事英语教学30余年,专业方向为比较文学和翻译研究。曾在《中国翻译》、《外语教学》、《外语研究》、《上海翻译》、《英语世界》、《大学英语》、等多家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和译文。著有《英语翻译教程》(合著,南开大学出版社)、《新编英汉口译教程》(合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等。与金堤教授合作翻译了《乔伊斯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另有多部译著出版。此外,曾担任美国科普杂志Discover中文版首席翻译。
本次交谈,王振平教授主要从“学习”和“研究”两个方面与同学们展开交谈。在学习方面,王老师结合自身经历经验,告诉同学们作为外国语学院的研究生要“学什么”,要“怎么学”。作为外国语言文学方向的中国学生,我们应该熟知中国通史、外国通史、中西方文学史、哲学史等等,虽然相关课程并未开设,但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现有的良好资源,在课余时间自觉主动地多读书、读好书,多思考,多动脑。英语是我们的基础,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英语学习,不断巩固“听说读写”四项技能。此外,身为研究生,读书、交流、研究,都首先要对自己的专业需求和学习目的有基本的判断,从而有的放矢的进行学习安排,真正意义上做到收获匪浅、全面发展,让我们两年半得来的不仅仅是一纸文凭,更是内在的提高,知识的累积。最后,王老师对同学们的专业研究方向、主题、内容、选题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建议,并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术上刻苦钻研,勇于创新。
在学生自由提问环节,同学们也积极参与其中,和老师进行交流。同学们最关心的话题一是论文的选题,什么样的研究比较有新意,什么样的研究比较容易发表;二是关于就业问题。王振平教授结合几位学长学姐的经历,针对两个问题给予清晰实用的解答,给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极大地增强了班级同学对未来就业的美好憧憬和信心。
一个半小时的交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很快接近尾声,很多同学都表示受益匪浅,王振平教授的教导让他们明白研究生学习的更多意义,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指明方向。
审稿人:陶静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