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ST NEWS

科大新闻

我校与河西区教育局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发布时间:2019-06-12      浏览量:    作者:     来源: 党委宣传部

  6月12日下午,河西区教育局与天津科技大学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仪式在河西校区主楼第二会议室举行。河西区区委书记李学义,河西区区委常委、区委办主任穆生军,河西区副区长李丽君,我校党委书记俞绍平,党委副书记、校长韩金玉,副校长李占勇,河西区区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刘辉,河西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郝奎刚,河西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袁静,河西区教育局副局长吴晓红出席会议。河西区区委办、教育局、陵水道小学、灰堆第一小学和我校党(校)办、教务处负责同志参加会议。李占勇主持会议。


韩金玉(右)、郝奎刚(左)代表双方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根据合作框架协议,陵水道小学更名为天津科技大学附属小学、灰堆第一小学更名为天津科技大学附属柳林小学,区教育局将加强对两所小学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其办学质量,扩大办学影响力。合作双方将共同开发、开设科技类等相关课程,支持两所小学教学特色建设,并合作建设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双方学生实践活动提供支持。在天津市义务教育有关规定框架下,依据河西区入学政策,两所小学将接收天津科技大学教职工义务教育阶段子女入学。

  俞绍平同志在签约仪式上讲话,代表学校向河西区委、区政府对学校建设发展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他简要介绍了科技大学的发展历程,并表示,长期以来学校与河西区保持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希望学校与河西教育局的合作共建取得良好成效,为天津实现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他强调,科技大学将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全力支持天津科技大学附属小学和天津科技大学附属柳林小学办学;二是依托科技大学的人才和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科大课程专用教室和项目实验室,突出小学教学特色,开创科技类课程;三是支持建设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提高实践育人成效。

  李学义同志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此次合作共建是顺应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求,深化优质均衡发展的创新之举,对解决河西区教育资源分布西密东疏的格局、支持河西区创卫创文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郝奎刚同志介绍了河西教育及签约学校相关情况。
    
    附:陵水道小学简介、灰堆第一小学简介

陵水道小学简介

  陵水道小学始建于1982年,是一所全日制国办学校。学校现有一个校区(小海地泰山里34号),占地面积5739㎡。

  学校以“为学生创造美好幸福的人生奠基”为办学理念,彰显“生长教育”鲜明特色,培育师生生长的生命沃土,创建适合学生主动、健康成长的品牌学校。明确育人目标: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最终成为美好生活的创造者。校训:“新鲜生活每一天。”陵小的每个师生把每天都作为一个新起点,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每天都有新的成长,每天都进步一点点。校风:“严谨求实、合作创新”;教风:“尊重关爱、勤学进取”;学风:“乐学善思、居敬持志”。深化“生长教育”的办学特色。促进师生健康、自主、和谐地生长。“生长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从生长课程、生长课堂、生长式德育、生长式评价方式、生长环境保护五个方面构建“生长教育”体系,渗透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浸润于师生成长的点点滴滴。

  生长课程,为学生搭设多种平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生长;生长课堂,构建自主、情趣、和谐的减负增效的高效课堂;生长式德育,以校本课程“书法教育”和“陵小月报”为载体,以读书--写字--做报为途径,开展特色德育主题活动,提升德育实效,促进学生健康生长;生长式评价方式,“注重综合表现,用赏识促进学生健康生长。”多样化评价方式,发现闪光点,让赏识勉励成为学生自主生长的不竭动力。关注学生整体生长,提倡增值评价。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潜能充分展现,都能自信、自主地生长;生长环境保护,“立足学生、关注细节、呵护学生的健康生长。”

  学校多次评为国家级科研先进校、全国书法实验校、天津市素质教育示范校、天津市文明学校、天津市优秀家长学校、天津市红领巾示范校、天津市首批现代化学校等荣誉称号。
 

灰堆第一小学简介

  灰堆原名辉德镇,灰堆第一小学前身是辉德镇关帝庙之所在,早在1889年就有村民在此处设立私学,约经40年(1930年前后)在原址建立村办学堂。1944年左右由于历史原因改为私立学堂,直至解放后改称天津县立小学,1951年改称天津六区十三小学,至1956年正式命名为灰堆第一小学。学校于1956年增设了两处分校,办学条件具备了基本规模,学校开始步入正轨。

  1956年至1966年的十年间,是学校步入的第一个发展阶段。1959年灰堆一小与灰堆二小建立了联合党支部,在区教育委员会领导下,这个地处市郊结合部的学校开始了艰辛的创业。在这期间,在校学生、班级数量逐年增加,师资队伍不断增强,办学规模逐步扩大。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中,整个社会都经历了十年浩劫,灰堆一小的发展处于停滞阶段。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方针的指引下,党的威望得到了极大的恢复。很多骨干教师积极申请加入党组织。从1976年到1990年期间是学校的第二个发展阶段,校党支部积极进行组织发展,这十四年,成为学校建校以来党员人数最多,骨干队伍最强的时期。十几年间,学校整体质量的提升赢得了所在地区家长的认可。

  1990年8月15日,灰堆一小新建的教学楼正式落成,新楼建筑面积3262平方米,市委有关领导出席落成仪式并亲自剪彩。当时学校有17个教学班,在校生达八百多名,新校舍的投入使用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1994年学校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开始实行校长负责制,在管理中进行了多项机制改革,办学更加规范。学校挖掘教师队伍中的特长,开设特色活动课程,学生的兴趣爱好在学校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在进入21世纪的前后的几年中,随着河西教育的蓬勃发展,灰堆一小迎来了第三次学校发展的第三个新时期。自1997年至2003年,学校一方面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借河西教育布局调整之力,原灰堆二小于2001年合并到一小,教师队伍得到了进一步充实。2000年学校被评为天津市义务教育示范校,2001年评为天津市素质教育示范校。2003年10月在“双高普九”建设中,灰堆一小抓住发展契机,加强硬件投入,教育教学设施不断完善,育人环境进一步优化。

  至2005年,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多名学生在全国少儿书法、绘画、航模等艺术、体育、科技类大赛中获奖,学校被区委、区政府命名为“四优校”,并在 2007年学校被确定为“高效教学”试点校,并在实践和研究中悉心收获,初结硕果,2008年3月《天津日报》对灰堆一小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情况进行了整版报道,在家长和社会上引起了积极的反响。同年5月,学校被评为河西区课程改革先进单位。

  2009年,伴随着天津市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的创建,灰堆一小在建设和发展的历程中又迎来了新的契机。 2011年灰堆一小作为首轮标准化建设的第三批学校面临着用地资源紧张等诸多困难。在政府和局领导协调新建了1400平方米的操场用地与社区资源共享,同时加大投入力度,实现了硬件的全面提升。同年10月11日灰堆一小以高水平通过了现代化学校评估,获得各级领导和市评估专家高度赞扬。2012年3月,学校获得区政府颁发的现代化学校创建“执着追求奖”。 2013年起,天津市政府实施了第二轮和第三轮“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灰堆一小又一次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

  目前,学校有2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995名,在职教职员工68人,教师100%为本科及以上学历,研究生学历8人,占教师队伍12%。

  学校办学理念:大爱引领成长,尊重培育信心

  学校三风一训:

  校    训:勤、诚、朴、健

  校    风:勤奋、诚信、朴实、健康

  教    风:爱心、信心、诚心、尽心

  学    风:勤学、乐学、善学、践学

  学校办学特色:

  学校以“大爱尊重彰显人本,津味文化奠基发展”为特色目标,打造“尊重教育”和“津味课程”两个特色品牌。在管理中树立“尊重教师,依靠教师,服务教师”的理念,形成了和谐的育人氛围。在德育科研引领下,参与国家级德育“十二五”科研课题“小学建设和谐班级”的策略研究,将“学会尊重”的德育特色进一步深化,构建了“大爱尊重育和谐”的特色德育文化,被收录在《精彩德育-河西区德育特色综述》一书中。在高效课堂模式中,提出了“尊重主体,尊重差异,尊重规律”的原则,对教师转变观念与教学行为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在课程设置方面,开设了以“汇艺曲艺俱乐部”、“泥尚工作室”“吉祥舞蹈队”等既有天津地方特色的社团活动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特色课程建设,独立立项天津市教科院“十三五”课题研究,以科研促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也为学校赢得了更高的办学声誉。

  近年来学校获得区政府颁发的“现代化学校建设执着追求奖”以及教育系统“优秀家长学校”“优秀红旗大队”“平安校园”等多项荣誉,教育教学质量获得了家长和社区的广泛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