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ST NEWS

科大新闻

【天科抗疫】化工与材料学院:疫情防控不放松、科研工作不停步

发布时间:2022-04-16      浏览量:    作者:化工与材料学院     来源:

在防控疫情的特殊时期,化工与材料学院党委在全面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广大师生防疫安全的前提下,坚持有序推进各项科研工作的开展。学院师生有的总结梳理科研成果、筹备申报奖项,有的酝酿撰写项目申报书筹备申报大项目,有的撰写论文、专著、专利……在特殊时期他们践行着科研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冲锋在前,彰显担当

学院党委书记崔永岩自学校封闭管理以来,一直居住在办公室,他担负起了对研究生和本科生全程导师的主体责任,他督促、教育和引导同学们严格遵守学校疫情防控要求,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暖心活动,最大限度的减小因封闭管理对学生们的心理及学业的影响。在封闭管理期间,崔老师在大一、大二学生中组建了2支大创团队,开展了一些前期摸索性实验工作,在“新型全无机保温板”、“轻质防火人造石”等课题研究中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作为“双肩挑”书记,他还充分利用线上交流和住校值守的有利条件,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他指导研二学生冯明珠,利用十几天的摸索,成功合成了一系列含磷、含硅、含氮的膨胀型阻燃剂,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中合成的一款水溶性膨胀型阻燃剂,不仅具有自交联固化特性,而且其燃烧膨胀倍率达到了1500%以上,炭层表面光滑致密,泡孔均匀,具有优异的阻燃效果,有望在水基性钢结构防火涂料、耐火水泥和熔体滴落性塑料(如PP和PA)中的V-0级阻燃改性等方面的应用。

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疫情封校期间,我校科研育人团队溶液化学与分离技术团队的研究生工作状态依然饱满,科研工作进度仍然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这些一方面得益于学院给各个团队创造了很好的科研平台;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团队负责人邓天龙教授对该团队有一套很健全的管理模式。

邓天龙老师从2022年大年初七开始每天在办公室办公,早出晚归,几乎没有节假日。邓老师每天晚上八点下班后,还会坚持亲自去实验室看看研究生的情况并给予关心和鼓励。考虑到封校期间研究生们的辛苦和不易,团队定期提供各种新鲜水果和零食做为补给,彰显了“疫情之下、温暖在上”。团队的每位导师也时常和研究生们通过线上各种方式进行科研指导和关心。该团队研究生们说,有邓老师每天饱满的工作拼劲作为榜样,有团队老师们的各种关心,他们每个人都感觉在这个大家庭特别温暖,而且干劲十足。

2022年到目前为止,该团队横纵项科研立项5项,科研到账经费达300万元,发表高水平论文3篇,受理授权发明专利4件。

云端助力,与时偕行

学院曹井国老师团队长期致力于标准化工作,疫情期间,除了积极响应疫情防控外,还通过云端进行标准化工作,助力行业和学科发展。2022年3月17日,由曹井国老师负责的中国水协团体标准《城镇排水管道机械制螺旋缠绕修复用内衬管》,通过线上会议的形式召开了启动会。该项标准聚焦管道螺旋缠绕修复法的核心材料-PVC带状型材,该工程材料的标准化,有助于管道非开挖修复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高产品和工程质量,填补国内空白。与会专家对编制组给予厚望,并建议与材料学科高度融合,与科研融合,产学融合,培养高科技人才和标准化人才,为国家的地下管网建设助力。

在国家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标准化将成为重要的抓手,我院在标准化方面拥有良好的先发优势。据悉,曹井国老师团队近两年主编了7项标准,其中一项已经发布和实施,受到了业界的高度评价。

曹井国老师表示:希望同学们都加入到标准化的工作中来,助力国家的高质量发展!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虽然疫情给科研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但是,科研本身就是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在居家科研过程中,我院老师们通过微信、QQ、网络视频会议、电子邮箱等新媒体平台指导学生,开展学术研讨,学生们在学校也一刻不敢松懈,有条不紊的开展实验工作。

近日,生物基功能高分子团队研三李硕同学在静电纺褶皱石墨烯/聚乳酸构建高灵敏湿度传感机理与应用皮肤湿度监测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工作最新成果以“Flexible highly-sensitive humidity sensor based on CGO/SMPLAF for wearable human skin humidity detection”为题,在传感器材料专业领域顶级学术期刊《Sensors and Actuators B:Chemical》上发表。

封校期间,卤水化工与热力学课题组周桓老师指导的博士生郝晴、硕士生张梦丽、李杰、徐存兵,本科生高攀、刘自玮等人,通过反复的实验,从机制上找到了硫酸镁亚型光卤石分解生产氯化钾过程收率低的根本原因,同时破解了分解过程呈现的固液相组成不变,但实质上发生着钾盐镁矾转化的“介稳态”假象,从而解决了困扰盐湖生产多年的稳态相平衡与成盐规律差异的根本原因。通过建立了硫酸镁型光卤石加工转化的多温动力模型,为盐湖钾资源高效利用方案,找到了新的突破口。4月7日完成论文撰写,已投稿到《化工学报》。

疫情面前没有旁观者,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化工与材料学院的“科研人”表现出了应有的责任感和行动力,成为了抗疫阵线上一道亮丽而温暖的彩虹。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响亮的口号,疫情中的坚守,只因“科研人”的责任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