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3-25 浏览量: 作者: 来源: 经济与管理学院
2025年3月21日,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天津科技大学与3060零碳产业基地正式签署合作协议,京津携手聚焦全国碳排放管理人才培训、碳中和实践基地等项目开展战略合作。这一合作旨在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落地培养综合复合型的碳管理专业人才,助力我国绿色低碳发展转型。
“双碳”目标引领人才培养创新
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强调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并明确提出强化“双碳”人才培养。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要求“加快新能源、储能、氢能、碳减排、碳汇、碳排放权交易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碳排放管理员纳入新职业目录。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社会化培训,具备碳核算、碳交易、碳管理、碳金融等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将为各行业实现低碳转型提供必要的支撑服务。
合作达成后,三方将密切协同,发挥各自领域优势,研究、设计并不断丰富、完善碳排放管理员培训“线上+线下、理论+实操”的课程体系建设。针对“双碳”行业、产业的复杂性要求,立足不同行业的碳排放、碳管理特点,编制特定教材、开设特色场景课程,切实助力各级、各类人才学习掌握各细分行业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所需核心技能,向社会无缝衔接输送合格的“双碳”专业人才。
打通政策、行业、能源、设备、技术、管理、趋势与“碳”,更具有针对性、实操性,更符合社会需求的培训课程、实践场地,解决当前碳排放管理人才培训的痛点。
多元招生渠道和培养方向,满足行业人才需求
针对我国碳排放管理人才缺口巨大的现状,培训合作将覆盖全国重点省份,企事业单位的能源或设备资产管理相关人员、高校相关专业学生、能源与碳管理服务机构从业者,以及有意向从事绿色职业的社会人员,均可按照不同等级技能要求参加培训。全域化覆盖、多渠道招生,加快为企事业单位特别是高碳排放重点行业企业培养绿色低碳转型急需管理和操作人才。培训涵盖碳排放管理员、监测员等,普及碳管理专业知识,加快培养具备跨专业知识储备和能力输出的技术人才、“双碳”战略专家。
强强联合融通,共筑“双碳”人才黄金三角
“双碳”具有多维度、多要素、多领域特征,只有选择跨机制体制合作与融合发展,才能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进而解决绿色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复杂问题。
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成立于1982年,是国务院国资委直属的中央一类事业单位。其所属环境能源研究所聚焦国家“双碳”目标和碳排放强度、总量双控工作,立足于解决节能降碳和能源结构调整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部委和地方政府提供绿色低碳政策研究支撑,为政府事业单位、央企国企、民企及其他社会组织提供绿色低碳综合能源管理解决方案。“双碳”领域培训交流及技能人才培养是该研究所的重点任务,将为培训提供政策指导、智库支持。
天津科技大学是中央和地方共建的天津市重点建设高校,是以工为主、理工文农医经管法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是天津双城之“滨城”唯一一所拥有本硕博完整教育体系的大学。学校拥有碳资产管理、绿色能源技术、储能技术和节能技术开发等丰富的研究成果和深厚的专业经验,具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具有碳排放管理员职业技能认定资质。学校拥有碳中和研究院、能源环境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等跨学科智库和科研平台,汇聚了一批具有理工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能够充分发挥专业和学术优势,为“双碳”人才培养提供专业师资和课程体系支撑。
3060零碳产业基地由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京东方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铁上海设计院、天津理工大学及三零六零碳科技集团五方合作,定位为服务国家“双碳”战略落地的“全域化、全场景、一站式”生态服务平台。基地以节能减碳落地服务为着力点,搭建零碳技术体系,构建覆盖上下游企业、能碳全链路服务体系及多行业零碳示范应用场景的生态圈和价值链,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多元协同创新,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与绿色转型发展。基地将提供丰富的行业资源及应用场景,促进碳管理人才培养理论与实战相结合,更具培训特色、更具实践指导意义。
专业师资力量、持续优化课程、同步标准制定;联动产业生态、结合应用场景、实操实践体验、打造“双碳”人才培养高标准、重实践的标杆。本次创新合作,标志着我国在“双碳”实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同时,三方将在科技创新、技术服务、ESG咨询服务、“双碳”课题研究等方面持续深化合作,作为创新联合体,叠加技术、专业、市场、产业等多重优势,打造更多低碳示范应用场景,形成更多实际减碳成果。
编辑:田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