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6-05 浏览量: 作者:郭婧、于金芝 来源: 研究生院
近日,第九届“渤海风”研究生学术文化季线上讲座报告部分圆满谢幕。
隔空讲义言学业 云端论道话人生
4月18日起,研工部推出了“崇师重道之导师云开讲”系列讲座,来自各学院的12位研究生导师与我校研究生云端连线,为其传道授业、答疑解惑。
食品学院王俊平教授旁征博引,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精神的内涵精髓;化工学院王正祥教授高屋建瓴,展示了赋予知识使用价值的意义方法;轻工学院刘洪斌研究员轻松幽默,鼓励师生携手打造美好的研究生工作和生活;生物学院罗学刚教授现身说法,分享了日常学习、兼职锻炼、科研论文、就业应聘的得失;艺术学院王艺湘教授深入浅出,从生活的艺术、艺术地生活视角谈设计,外语学院顾毅教授融会贯通,阐释了孔子的为学之道及其为学思想的对外译介;机械学院朱曰莹副教授洋洋洒洒,畅谈论文撰写、学术交流、职业规划的见解;经管学院姚伟副教授一气呵成,详述了研究生开展学术研究的程式;海环学院隋丽英教授纲举目张,明确了通过科研训练提升综合科学素养的重要性;理学院刘伟教授提要钩玄,讲述了研究生科学品质自我培养的方法;人工智能学院赵婷婷副教授字字珠玑,给出了人工智能时代研究生发展的思考建议;电信学院戴凤智副教授深谋远虑,陈说了人工智能新形势下自动化与机器人领域的研究与感想。
12期云讲座共吸引了1500余名研究生参加,大家表示不仅受到了治学态度、学术修养和人生经历的启迪,更收获了科研实验、论文撰写的方法和专业前沿知识,受益匪浅。
百家争鸣论灼见 敏而好学献真知
5月8日-20日,13名研究生作为思而敏行硕博学术创新云论坛报告人,在天科大研究生微信公众号进行视频云报告,从不同视角关注学术前沿,服务社会需求,展示学术成果,分享科研心得。
机械学院2018级硕士李一鑫讲解了自主水下机器人仿生避障模型;电信学院2017级硕士李月、张东洋各自讲述了非哈密顿保守系统中的混沌与不变环面和监控视频中运动目标检测与跟踪的算法;化工学院2018级博士陈尚清利用碱性盐湖卤水得到了让CO2资源化的高效催化剂;生物学院2017级博士周秀玲、2017级硕士史超硕分别研究了ATP空循环对甾醇转化的影响及碱性蛋白酶信号肽的筛选和定向改造;海环学院2018级硕士杨俊锋用凝胶固定化技术强化了主流厌氧氨氧化脱氮;轻工学院2017级博士李冬娜探讨了木质碳源污水发酵合成生物塑料PHAs的方法;艺术学院2018级硕士王海双探究了新时代视域下传统工艺复兴发展策略;经管学院2018级硕士刘保留、李欢欢分别基于地区面板数据、以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双重视角探究了区域减排问题;食品学院2019级博士王晋伟、2017级博士宋巧英分别展示了基于离子液体体系的淀粉改性研究和蛹虫草菌胞外多糖对铅离子的吸附效能及机制。
硕博论坛活动专栏推出后立刻得到了广大研究生的关注,浏览量达2200余次。
知行合一洒智慧 学以致用显才能
5月23日-26日,在天科大研究生微信公众号专栏中四个创新团队为我校研究生隔空分享创新创业成果和科研转化经验。
电信学院“天科机器人”展示了基于金融领域应用的手写体文字数字识别方法研究;生物学院“冰之女团”分享了基于微滴数字PCR技术快速检测喹诺酮类抗生素抗性基因qnrD的方法及应用;轻工学院“玉米‘芯’之所向”用玉米芯开发出纳米纤维素、碳量子点、活性炭等产品,人工智能学院“物联网与信息安全团队”报告了智能电网感知服务的关键技术与应用。
专栏浏览量达700余次,启迪了广大研究生的创新精神,点燃了研究生对科研成果转化的激情。
本届渤海风研究生学术文化季搭建了校内学术交流的云平台,在我校研究生中营造了开放的学术交流环境和锐意进取的学术科研氛围,激发了我校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目前,十佳学术之星评选活动正在进行中,获奖名单将于六月上旬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