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ST NEWS

科大新闻

理响科大 | 《求知》刊发我市中特中心科大基地研究员胡海涛理论文章:津派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价值及其实践路径

发布时间:2025-09-03      浏览量:    作者:     来源: 《求知》、 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者按

在探索真理、追求卓越的征程中,“理响科大”专栏于校官方微信平台正式启航。本专栏作为思想碰撞、智慧交融的重要平台,旨在引领广大干部师生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忠实实践者,旨在分享科大师生精心撰写的有政治高度、有理论深度、有实践力度、有情感温度的精品力作,旨在激励科大师生积极发时代理论之声、科大攀登之声、先锋文化之声,以创新理念推动教育变革,以理论之光照亮奋进之路,为全面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近日,理响科大 | 《求知》刊发我市中特中心科大基地研究员胡海涛理论文章:津派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价值及其实践路径,全文如下:

2025年5月23日召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指示,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工作,也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内容。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而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就是要充分发挥文化润物细无声的重要作用。对天津地区高校而言,津派文化作为多种“津味”文化形态共同涵养的有机综合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生动、最鲜活的文化沃土和资源宝库。积极探析津派文化资源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价值及其实践理路,对于涵养津派文化育人生态、提升高校思政育人实效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

 津派文化资源

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契合性

1.价值导向与培养目标内在一致。近代以来,天津在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在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中,在一大批国家级工业遗产和百余家津门老字号的守正创新和历史传承中,孕育出了津派文化爱国奋斗、崇德尚义、务实创新等要素特质。在爱国情怀层面,津派文化中蕴含的爱国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弘扬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高度契合,共同指向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在道德准则层面,津派文化所倡导的诚信为本、重义轻利等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求相互呼应,共同致力于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实践智慧层面,津派文化强调的务实创新、开放包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目标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涵养优良品质的实践价值坐标。

2.资源优势与育人需求现实相通。津派文化中的八种文化形态蕴藏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具有鲜活性和生动性的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津派文化的特点决定了其能够满足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现实需求。一方面,丰富的津派文化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教育素材。例如,天津的相声文化承载着历史的智慧与人文的记忆,杨柳青年画展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特色文化资源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津派文化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素材的过程中也丰富了自身。例如,高校相声社团在育人过程中实现了对相声艺术的传承发展,丰富了相声艺术创作内容。津派文化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文化素材和实践载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对津派文化进行整合与升华,并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大思政课”弘扬和传承津派文化,从而进一步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广度和精神深度。

3.传承发展与培养过程相互交融。“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文化建设的殷切期望,“让历史文化资源更好地活在当下、服务当代”是天津市委、市政府对文化传承工作的部署。津派文化的传承发展需要依托政府主导、学界支撑、社会参与、教育协同的多维合力。高校作为推动文化持续繁荣、促进文化守正创新的重要阵地,承担着传承津派文化的时代使命,是津派文化传承发展的生力军。高校承担的文化传承发展使命与其人才培养过程密不可分。高校人才培养过程本身既是文化传承发展的过程,也是培育文化传承发展主体的过程。津派文化的传承发展与高校人才培养是地域文化生态与高校思政育人的内生性互融,是基于文化传承规律与人才成长需求的本质呼应。

津派文化资源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价值

1.以价值引领塑造学生品格。高校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格教育是最直接的抓手。建立盘山抗日根据地的爱国热忱、平津战役所展现的英勇斗争、为自强求富而填补工业领域空白的坚毅锐气等精神品格,都是筑牢津派文化政治底色的生动载体,是助力高校学生培塑可贵品质的价值基石。通过学习津派文化,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更加自觉地将津派文化所赋予的价值教养与品格特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以人文教育实现文化传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津派文化展现着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人文魅力。一方面,津派文化是传承天津文化基因的桥梁纽带,这些文化基因是天津人民在城市历史变迁与时代发展中积淀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并深深根植于中华文化传统与中华民族精神。了解感知津派文化是新时代青年全面理解天津历史发展脉络及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核,发挥以史育人、以文化人作用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津派文化是增强学生历史认同感的鲜活教材。以津派文化育人是使青年主动承担文化传承使命、争做文化传承先锋力量的实践作为,从而为培养具有深厚人文素养和时代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贡献天津力量。

3.以实践教育培养时代素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场域中,津派文化是提升育人实效、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源泉。一方面,津派文化当中所包含的丰富实践经验,如老一辈工商业者脚踏实地以兴办实业来建立城市产业基础、小洋楼历史建筑的现代化变身、天津各区街道打造民俗综合文化站等,都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素材,有利于青年学生从中汲取实践智慧与创新灵感。另一方面,津派文化形成过程中所蕴含的创新精神与开放包容的视野,如漕运枢纽与南北文化融合、近代开埠与西方文化的碰撞、曲艺之乡的“海纳百川”等,激励学生在传承中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深厚的理论与实践底蕴。

津派文化资源

赋能高校思政育人实效性的实践路径

1.融合津派文化于思政主课堂。一方面,要将津派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当中。讲述好具有天津特色的红色故事、海河故事、文化故事,如百年前周恩来等人在觉悟社冲破封建束缚、探索救国真理的坚定无畏,解放桥、金刚桥、狮子林桥、北安桥等海河地标的取名缘由,天津传说之“七十二沽”等,都是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思政课教学更具亲和力、针对性和时代性的生动案例。另一方面,要围绕津派文化的八种形态开展专题式教学。例如,以红色文化传承觉悟社精神,以工商文化讲述漕运历史与工商自强,以建筑文化解析天津独特风貌建筑魅力等专题学习或讲座,使学生在多维度的文化体验中,深化对津派文化深层次内涵和价值的理解与认同,激发其学习兴趣与文化自信,进一步促进思政课与地域文化的深度融合。

2.拓展津派文化育人思政大课堂。做优教育服务供给,推进“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是天津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部署。一方面,要搭建平台,引领青年学生走出校园。以行走的思政课、背包里的思政课等形式,组织学生深入革命纪念馆、天津历史街区、文化遗址等,在进行实地体验学习的同时,开展红色探访、基层宣讲、志愿服务、主题式调研、文化创作等,在实践中感受津派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实践中上好“大思政课”。另一方面,要结合专业特色,开展校企单位共建活动。例如,天津科技大学特色课程“盐文化”就是与长芦汉沽盐场合作,让学生亲历制盐工艺,感受盐业历史变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深入大沽口炮台博物馆、天津市规划展览馆等场馆,构建“理论—实践—创新”一体化课程体系,以津派文化的活态传承为纽带,实现大思政教育与文化育人的同频共振。

3.打造津派文化校园育人环境。校园文化是影响高校育人实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将津派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一要营造浓厚的特色文化氛围,建议在落地实施过程中打造津派文化长廊、创设津派文化高校研究基地、举办津派文化主题展览等。二要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在理论宣传过程中要利用学报学刊、微信公众号、校园广播等推送津派文化的鲜活素材和丰硕成果,全力营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津派文化育人氛围。三要融入团学组织建设,鼓励青年学生在活动中增强传承津派文化的主动意识,积极成立相关社团或实践团队,参与津派文化研究项目、编制津味文化演出等,在自身主动担当与学校支持引导的双向互动中,以文化浸润的有效方式构建起津派文化立体化的育人生态格局。

4.数字赋能津派文化青年传承。数字技术作为时代发展的新引擎,为津派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活力。通过在高校构建数字化传播矩阵、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推动数字创新创作等具体实践措施,可以使津派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魅力。一方面,要打造可沉浸式感受、可互动式交流、全方位立体化的津派文化新场景。通过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等创新科技手段,让学生能够在学校里体验到百余年前天津小洋楼的历史风貌、感知天津文物“活起来”的历史体验、以相声了解天津作为“哏都”的松弛。通过打造个性化的津派IP人物,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津派文化形象。另一方面,要借助数字技术推动津派文化教育的创新。例如,通过网络课程平台,实现津派文化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传播,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天津曲艺、戏剧、绘画等多种形式的艺术,同时参与在线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文化体验。通过利用数字技术,让津派文化跨越时空界限,激发更多青年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为津派文化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编辑:田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