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科技大学,一间以老师名字命名的实验室在同学们之间口口传诵。从这间实验室走出来不少优秀的同学,他们在各种竞赛中频频获奖,或者被保送至各类名校就读研究生。通过实验室的锻炼,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文案能力及动手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实验室的“主人”——我校理学院物理系教师安力群,他不仅在业务上帮助同学们丰富计算机语言知识,和学生一起编写实验教学网站和计算机实验考试软件。同时在思想和行动上,安老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向实验室同学们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播正能量,勉励同学们努力学习,提高能力,报效国家。
为了进一步让同学们了解安力群大学生创新实验室,激发同学们对技术创新的兴趣,人工智能学院新闻中心近日采访了实验室的第二任室长席媛媛和其他几位同学们。
席媛媛是人工智能学院2017级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学生,她给我们介绍说,创新实验室与课堂学习不同,它将多种学习功能融合到一个平台上,锻炼了大家的实际应用技能,并且高年级同学为低年级同学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两年多的创新实验室学习生活使她受益匪浅,能力、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变得更坚定而自信。
凭借扎实的学习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加上在实验室里和老师同学们练就的过硬动手能力,席媛媛先后荣获了学校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一等奖奖、华北地区高校微信小程序开发者大赛三等奖、天津科技大学创青春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奖,学院创新创业竞赛二等奖、网设设计大赛优秀奖等荣誉,并获创新创业项目国家级立项、校级立项,拥有软件著作权两项。
实验室内还有六十多位向席媛媛一样被吸引而来的同学们,这其中来自人工智能学院的学生就有46人。同样来自人工智能学院的2017级物联网工程专业吴宗亮同学也非常优秀,他曾先后荣获学校挑战杯特等奖,天津市挑战杯三等奖,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国家级立项,学院“锐眼看世界”科技创新竞赛三等奖,蓝桥杯全国大学生计算机竞赛天津赛区三等奖,中美创客大赛(天津赛区)二等奖,中美创客大赛决赛入围奖,天津市“子牙杯”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奖,全国高校人工智能创新大赛三等奖;2018级网络工程专业刘益昇同学获科技文化节C语言程序设计大赛一等奖,网页设计大赛优秀奖,互联网+校级二等奖等;2017级物联网工程专业商贺胜同学获第九届、第十届蓝桥杯天津赛区一等奖,挑战杯校级特等奖和挑战杯市级三等奖,以及C语言程序设计大赛一等奖;2017级物联网工程专业吴世伟同学获得第九届、第十届蓝桥杯天津赛区一等奖,挑战杯校级特等奖、挑战杯市级三等奖,中美创客天津赛区二等奖。
在这间实验室,安力群老师按照“项目驱动式”的学习方法,会定期组织大家培训,集中解决同学们在项目进展中遇到的难题,然后从大家开展的项目中培育出创新项目进行重点打造。目前安力群大学生创新实验室正在研发的主要项目有:智能垃圾回收项目、板擦清洁器、智能驾驶保障系统、污水处理漂流球、扫修修--智能维修平台、RFID防伪标签等,部分项目已获得蓝桥杯大赛全国奖、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国赛特等奖、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立项以及全国高校人工智能创新大赛奖等。
谈到当初加入实验室的初衷,席媛媛同学说,她始终怀抱着一颗创业梦,想要把自己奇思妙想的想法发挥出来。多次参加各类科技竞赛的她,谈到自己在比赛中的感受,“每当在创业性的比赛里面,她所感悟到的是一种创业者们聚在一起的热情;在创新性比赛里面,所感悟到的是一些造物者们聚在一起的奇思妙想;在技术性比赛里面,所感悟到的是技术大神们的指点江山”。而吴宗亮同学也谈到了自己在实验室的感想,“这是一个可以畅所欲言、思想碰撞的地方,是创新的热土,数年来,无数灵感在这里激发,这里有艰苦卓绝、日夜奋战的创客,有志同道合、积极奋进的同学,实验室,真是个好地方”。
望眼安力群大学生创新实验室今后的发展,席媛媛同学表示,这个互联网+的时代,实验室依旧会秉承着开放和创新的精神,利用头脑风暴的方法和“项目驱动式”学习方法帮助一代又一代同学走向属于自己的未来。
安力群大学生创新实验室为我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创新型人才需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新成立的人工智能学院目前正在进行创新型改革,尝试通过建设更多的像安立群大学生创新实验室这样的平台,或者教学实践育人基地来提高人工智能学院同学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国家将来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中午的创新实验室内,同学们三两成群,各自忙碌着自己的项目。有的在轻声讨论,有的在调试智能小车,有的在制作加工着零部件,充满了浓厚的学习研究气氛……
这里的确是大学生造梦造物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