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2-23 浏览量: 作者: 来源: 科技处,各学院
寒假期间,科大校园显得异常的宁静。“放假不放松,育人不停歇”是科大教职员工的共同心声。我校的科研工作者又在忙些什么呢?据了解,我们的很多老师们仍然坚守岗位认真做科研,勇做“孺子牛”“拓荒牛” “老黄牛”,收获了一个充实而精彩的假期。
机械工程学院汽车大数据与智能技术实验室学术带头人林业教授远离美国家人,坚守科研岗位。林业教授团队目前承担多项企业合作项目,致力于智能汽车功能安全可靠性技术的研发,这一技术属于自动驾驶、智能汽车发展的关键技术,目前此项技术国内仍有不小的差距。林教授以工作在科技岗位一线来迎接自己的新年,对林教授来说,春节不仅是一份对家人想念,更是全身心地投入,是取得科技进步的喜悦。
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张文晖,作为科研工作者,自2009年7月从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入职我校以来,一直坚守科研岗位,潜心科学研究,寒假期间,石家庄等地的疫情反弹,让原本紧张的实验安排更是困难重重,为了疫情防控和学生的安全,研究生匆忙停止了实验离校返乡。然而,科学研究过程中为了保持生物污泥性状的稳定性,每天需要定时加入营养液、排泥和进行相关检测。学生们提前放假回家,张老师便一人担起了多人的实验工作,他仍坚持每天很早赶到实验室,进行加药和检测,以保持研究的连续性。离开实验室,大大小小仪器设备的安全检查是他不可缺少的步骤环节,安全这根弦在他心中绷得很紧。除了做好实验,他还通过邮件、微信、线上会议的形式及时与学生沟通,分析实验数据,布置科研学习任务,使学生能及时做好总结,积累扎实的理论知识,为寒假过后实验的顺利开展做好知识储备。
生物工程学院制药工程系主任骆健美老师,即使学校已进入寒假,但骆老师仍像正常工作日一样,每天准时出现在实验室,并做好了春节期间继续奋斗的准备。为了突破菌株改造的技术瓶颈,保证反应器的连续运行和核心数据的实时采集,在严格遵守学校疫情防控的要求下,骆老师带领参与项目的研究生一直奋斗在科研一线,从查阅资料,到优化方案,再到改进实验,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打磨、精益求精。特殊时期,骆老师特别关心留校同学的疫情防护和生活需求,每天和学生促膝谈心,和大家分享各种疫情期间逆行者的光荣事迹,鼓励团队里的每位成员要把个人的价值体现在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科研工作中。
人工智能学院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系主任陈亚瑞老师,她把假期当做集中精力和时间进行项目申请、论文专著撰写的重要时期。今年受到疫情影响迎来最长寒假,但放假不散心,假期仍坚持到办公室进行科研,进行在线项目中期验收,推动项目进展。每周开展在线研究生研讨会,进行文献研讨、项目推进、实验讨论等,保证研究生的在线学习科研状态,同时对具体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同时,疫情推动各种在线学术报告,假期积极参与并组织自己研究生参加各种在线学术报告,了解最新的研究前沿与热点。青年教师王嫄假期期间,也停不下来思考和科研工作。自2019年她以“科技特派员”的身份被派驻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普迈康(天津)精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王嫄积极协助企业实现智能化转型,假期更是和企业密切交流、赶进度、全身心投入产学研的好时机。作为"科技特派员",与企业同心协力开展技术创新,攻克难关,让她也找到了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的"快速路"。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程代老师坚持假期“不停教”,针对2021年即将开展的“互联网+”、“挑战杯”等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程代老师带领着学生们与山东博华高效生态农业科技有效公司展开前期项目对接,积极谋划,蓄力远航,争取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此外,他还与天津市优能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展开密切的合作与交流,潜心研究开发了一款具有免疫活性及谷胱甘肽前体特性的配方食品,本产品聚焦于当前形势下的市场新需求,假期中正积极完善项目的整理工作,积极申报注册保健食品。刘霞老师根据节日期间企业生产特点和群众的实际需求,春节期间,仍继续致力于各粮油生产企业科技志愿服务工作,随时补位,帮助企业把食品安全工作做实、做细,为“安心食品”助力。口感清脆、有根须、高营养、无公害的豆芽市场需求旺盛,但其绿色的生产和保鲜技术一直是难题。因此,课题组在1月中旬初步完成项目小试的基础上,春节期间仍加班加点,熟化绿色无根豆芽菜的生产和保鲜技术,让人们吃上安全绿色的豆芽菜。李文钊老师假期期间,带领项目组师生紧锣密鼓筹备与企业的项目中试工作,包括原辅料验收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及其相应工艺流程的制定、过程控制方案等文件的制定及与项目方、中试方的协调等;中试后,还要进行产品品质检测、问题分析查找,倾注了大量心血。与此同时,还完成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子课题“京津冀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水质健康风险评价”项目中期执行情况自查,并提交自评报告等文件。她还积极联系企业,及时解决问题及商讨合作前景。赵国忠老师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守岗位、就地过年。与他团队合作的百年老字号——广州致美斋食品有限公司企业需要转型升级,时间任务紧迫。但是传统发酵及微生物资源收集,时间跨度大,工作强度大,需要每日每夜辛苦付出,为了及时挽救我国微生物资源,传承我国独特的古法酿造微生物,开发具有自己特色的发酵产品,赵老师团队利用春节假期时间,攻坚克难,加班加点,把实验室当家,帮助企业摆脱发展瓶颈。疫情原因,学生们已经回到老家,“跨区科研,连线辅导”已经成为赵老师的常态。集中精力开发具有我国特色的发酵产品是赵老师团队的重点研究方向。遇到难题,带领学生一起找原因,不放过每一个实验步骤和每一次运算。遇到成功,他也会与学生们分享喜悦,总结经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置身科研一线,有所收获,少走弯路。王艳萍老师利用假期马不停蹄地做实验,搞配方,谈合作,放寒假对她而言不是休整反而成了她的加油站。作为国内马乳酒样乳杆菌研究的首席科学家,她开创并领衔的马乳酒样乳杆菌益生菌的研究和应用,寒假以来,她带领团队不断深入对乳杆菌应用研究。在她的工作日记上,记载着在酸奶和奶酪、健康发酵液饮、传统发醉食品、功能休闲食品、功能制剂产品的研究方向和应用优势;记载着诺佰克(武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紧密合作进行的“复合菌粉与多种天然有效成分进行科学组方功能制剂产品”研发项目及复合益生菌粉产品上市工作;记载着与多家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合作计划和进度。近日,《中国食品报》刊发《新春走基层——寒冬里的益生菌热》也报道王艳萍老师为使马乳酒样乳杆菌益生菌的研究和应用项目尽快落地,服务食品行业升级,造福老百姓,在寒假里仍是快马加鞭。
······
2021年寒假,我校还有很多科研人员依然坚守岗位,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助力学校事业发展。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正能量,让我们一起为他们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