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ST NEWS

科大新闻

喜报!天津科技大学在天津市2024年“新时代·实践行”系列实践活动中荣获佳绩

发布时间:2025-01-15      浏览量:    作者:     来源: 党委学工部

近日,天津市2024年“青春心向党,奋进新征程”新时代·实践行系列活动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主题实践活动评审结果发布,我校师生荣获“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践行”“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层宣讲实践行”“新时代·京津冀协同战略实践行”“新时代·生态文明实践行”和“新时代·习近平法治思想实践行”全部5个实践主题方向先进集体标兵和先进个人标兵,获标兵荣誉“大满贯”。同时,我校在本次活动评比中荣获优秀组织单位奖。

市教育两委于2024年6月启动“青春心向党,奋进新征程”新时代·实践行系列活动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主题实践活动。我校党委高度重视,对标“先锋计划”目标任务,积极组织、广泛动员,今年申报团队数142项,较去年增加34项。团队聚焦乡村振兴、基层宣讲、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保、普法宣传等实践主题,在天津、北京、河北的乡村、社区等地广泛开展实践活动,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和显著成效的实践育人项目品牌。

我校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不断拓展实践育人空间阵地,着力打造一院一品特色实践项目,引导和推动思政小课堂紧密联系社会大课堂,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今后,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不断拓展实践育人的空间和阵地,在践行“先锋行动”、涵养“先锋文化”、构建“先锋生态”的火热实践中,不断彰显“先锋气派”。

先进集体标兵展示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践行

经济与管理学院“稻田驶者”团队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和“国家出台政策强调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目标以及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时代背景,选择天津的知名地理标志粮食作物——小站稻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实践期间,团队来到小站稻主产区的正营村共开展了12次实践活动,为期23天,采取文化助农、科技兴农双模式实现乡村振兴。协助村庄开办展览活动,同时学习了“金粳 818”“金稻 939”新品种的种植知识;投身农业劳动,清理稻田杂物;设计特色文创产品,定制文旅活动;搭建电商平台,促进稻米销售。在米库,还学习了大米加工机器的操作并参与稻米成品的包装环节。团队在走访时发现有稻壳秸秆堆积闲置,通过发放问卷来调查该村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现状。我们针对稻田废弃物回收处理所面临三大难题,创新研发三项技术,打造移动型工厂,最终可实现废弃物就地高值化利用。

团队共获得过国家级,省市级奖项50余项,包括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红旅赛道全国铜奖、学创杯全国特等奖等。并在暑期成立公司,入驻国家级众创空间,与水稻大户签订合作协议,产出多项专利、多篇调研报告,受到人民日报、中国广电等国家级媒体报道宣传,受邀参展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层宣讲实践行

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科教思政课堂实践团队紧密围绕“小我融入大我”“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等主题深入社区基层,通过思创融合方式,将红色信仰与专业特色相结合,带领广大青少年和社区居民与大学生一道,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考察足迹,体会今昔对比、中外比较,感悟国家发展及伟大成就,不断增进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团队相继开展了4年10省32地350余场的宣讲活动,累计覆盖6000余人次,获省部级、校级奖项50余项。团队成员共计申请专利40余项,撰写调研报告3篇。指导老师发表实践育人论文5篇,获批课题10余项。项目内容被央视新闻、学习强国、人民日报、市教委以及学校官方公众号平台等媒体专题报道数十次。已与相关机构达成购买协议,激活了实践项目的“自造血功能”。

新时代·京津冀协同战略实践行

化工与材料学院“绿源先锋”实践团,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立足学院实际,发挥专业优势,以学生党建为引领,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围绕京津冀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为期2个月的社会实践活动。采用在京学习、在冀宣讲、在津实践三体系进行实践,聚焦基层生态痛点,用时60天,累计开展宣讲20余场,覆盖18个京津冀社区、村落,全面推进京津冀地区绿色转型建设,将环保理念深植民心。实践团发挥专业优势,致力于固废回收利用、环保材料研发。聚焦秸秆处理、锂电回收难题,打造“秸秆→聚乳酸”、“废弃锂电池→锂资源”的闭环回收再利用体系,不仅为农业废弃物的再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更是为废旧电池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实践团努力成为一支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青年先锋队。实践活动被《人民日报》、《中国网》、《津云》等校内外媒体报道24次,累计阅读量达到14万人次,实践团的调研成果、研究结果被社区、居委会等单位接收,共收获实践地证明11份、表扬信4份、环保倡议书6份、实践成果接收回执单8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新时代·生态文明实践行

海洋与环境学院“共促生态文明,共绘美丽画卷”实践团,由一群来自海洋技术、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专业的高校学生组成,秉持着对生态环境的关心与担当,致力于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实践团共开展走访调研10余次,发放调研问卷2篇,形成调研报告2篇。同时实践团成员深入乡村,开展桃园直播助农活动。成员们借助直播平台,展示桃园风光与优质产品,详细介绍桃子特色与种植过程,吸引众多网友关注,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农民收入。实践团还运用无人机植保技术,精准高效记录桃园各项数据,助力农业绿色发展。此外,实践团还举办生态科普讲座,为村民普及环保知识,内容涵盖垃圾分类、水资源保护及生态农业理念。通过生动案例与互动环节,提升村民环保意识,引导他们参与生态保护。

实践团累计开展活动30余次,各类活动先后被央视网、中国青年报、天津日报、津云、滨海时报等各类平台媒体宣传报道近50次。辐射群众超过2000余人,深受各实践地负责人和群众的好评。此外,团队利用新媒体平台,制作并发布各类宣传视频近10部,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激发公众对生态保护的关注和参与热情。“共促生态文明,共绘美丽画卷”实践团以实际行动,在环保知识传播、绿色生活倡导、生态调研等方面不断努力,为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携手各界力量,共同绘就美丽中国新画卷。

新时代·习近平法治思想实践行

在法治中国建设的时代浪潮中,文法学院法言“习”语青年宣讲实践团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号召,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行动指南,深入基层法治建设一线,用青春和热情书写着法治担当。秉持着“喜闻乐见”“寓教于乐”“融法于景”“全民普法”的实践宗旨,实践团深入社区、养老院、中小学以及教育机构等基层,广泛开展活动,累计调研 500 余人次,精撰三万余字调研报告,精准把握基层普法工作的痛点与难点。

基于扎实的调研成果,团队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法治需求,量身定制普法课程,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将法律知识送到群众身边,将法治意识种在群众心间,累计服务时长超 2000小时。此外,实践团在本周期内还积极总结经验,撰写实践报告十余篇,团队感悟一篇,累计达四万余字。获得中国网、校团委、社区官媒等多家媒体的高度关注和多次报道,惠及千余名群众和百余名青年。

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把计划写在大地上,把理想实现基层中,把信仰践行双手上,把成果体现群众里”的宗旨与担当,在法治中国的征程中留下了坚实而深刻的青春足迹,也必将继续砥砺前行,为法治建设贡献科大青年力量,奋力谱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天津篇章!


编辑:田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