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ST NEWS

科大新闻

天津教育报刊发我校学工干部理论文章

发布时间:2019-06-26      浏览量:    作者:     来源: 党委宣传部

  6月26日,天津教育报刊发我校党委学工部杨静逸老师理论文章《人本回归: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价值维度》。文章从微观视角、中观视角、宏观视角三个方面,全面阐释了如何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本回归”的价值维度。

  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人本回归: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价值维度

  “在马克思看来,'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共产主义最重要的社会形态特征,也是共产主义的基本价值形态。……因此,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应当是我们现阶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其核心是实现单纯“政治意图”向“以人为本”的转向,凸显人本回归的价值意蕴和精神追求,必须立足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纵观新时代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历程及成效,“人本回归”已成为创新发展的趋势,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欠佳的状态正在发生着令人欣慰的变化。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部署及主要内容体系还存在一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在个人发展与社会整合方面应有的成效。因此,“人本回归”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必须要考量的最根本的价值维度。要适应和满足新时代历史使命的需要,高校应立足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把握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本回归”的价值维度。

  微观视角:全面发展的个人担当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指向人的心灵”的教育,既要教育引导人,还要尊重理解人。这就要求,我们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首先要从微观视角把握“人本回归”的价值意蕴,即“全面发展的个人担当”,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重视个体价值”,第二个层面是兼顾“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着力于三个方面:一是对师生个体生命价值给予充分关注,尊重、包容师生个体的个性,对其人格尊严、文化偏好、生命价值给予充分体认,在身心、生活、工作、学业和思想等各方面了解师生、关心师生,找准工作切入点,抓住工作着力点,坚持解决师生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工作原则,用“爱”来唤醒个体对生命价值的自省,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这一充满“爱”的教育实践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价值意蕴的“温度”;二是激发师生个体各种符合自我需要的追求,引导和鼓励师生通过合理规划自身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等,在参与主流文化传播和建设的过程中,获取自我发展的动力和支持,增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价值意蕴的“热度”;三是积极引导和提升师生的需要层次,在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同时,还要对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关联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准二者的契合点。让广大师生充分认识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长远一致性”与“阶段矛盾性”的客观事实。高校要将“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个体需要融入社会需要”作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保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意蕴的“高度”。

  中观视角:三位一体的国家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你是站在党这边还是站在人民那边”的错误论调,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并反复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党性与人民性二者的辩证统一,具体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立足于全面发展的个人担当的同时,还要立足于增强师生三位一体(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国家担当意识,前者系微观视角,后者系中观视角。立足于这一认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着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从价值追求层面实现了个人与国家、民族、社会的统一,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深化发展,也是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超越,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先进性、科学性与优越性。一方面,要注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对师生群体中出现的与主流文化相悖的非主流文化的兼容性批判,即对其合理成分进行兼容并蓄,从而获得师生群体的信任,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对其不合理成分进行坚决批判,及时疏导师生情绪,为师生解答疑惑,循循善诱帮助师生“擦亮眼睛”,认清形势,主动摈弃错误的思想意识。另一方面,要注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对师生群体中出现的与主流文化不同的青年亚文化的包容性引领,即以胸怀宽广的姿态对青年亚文化采取包容和宽容的态度,允许青年亚文化在合理范围内生长和发展,同时通过参与、融入、监督、建议来实现对青年亚文化的引领,让青年亚文化成为主流文化的有效补充和调剂,引导广大师生自觉传播和弘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全面发展的“个人梦”主动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与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中,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宏观视角:互利共赢的世界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快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世界维度建构,表现出向世界讲解中国的强大自信与强烈意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国际话语权建构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这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提供了积极的外部环境。具体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党中央也提出了“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与使命,提出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等一系列具体要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着眼于增强师生“全面发展”的个人担当意识、“三位一体”的国家担当意识的同时,还要增强师生“互利共赢”的世界担当意识,从宏观视角,把握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本回归”的价值意蕴。一方面,对重点问题进行理论性解读,让高校师生在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以及“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一带一路”等党和国家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体会“中国文化”“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精髓;另一方面,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实证性解读,对一些思想上存在的疑难杂症进行正面回应,让高校师生从鲜活的数据、真实的成果中体验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和成果,从而验证中国理论、道路、制度与文化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增强“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其次,要引导师生从国家治理转型中,体会“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价值理念,在增强“四个自信”的基础上不断增强个人的世界担当意识。这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能在提高“温度”、增加“热度”、保持“高度”的基础上,拓展“宽度”,丰富世界视野,充分实现人本回归的价值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