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7年来到科技大学以来,我一直从事能源与环境气候变化战略与政策方面的研究,将科研成果服务政府及社会,组建团队多学科交融体现天津绿色低碳研究特色,构建科学研究平台:
一、十几年如一日,致力于气候变化与绿色方面研究
自2007年以来,一直从事应对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及政策研究。近年来主持项目10项,其中国家级1项、部级5、国际合作1项、市局级3项;包括:科技部973、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重大子课题项目、美国能源基金会、国家和天津市发改委项目以及天津市政府决策咨询重点课题等课题,到账经费448.5万元。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50余篇。
二、将科研成果服务政府及社会
主持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天津市碳排交易试点基础项目》成果,由市政府以《天津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津政办发〔2013〕112号)和(津政办发〔2016〕31号))颁布,《天津市碳交易市场基础项目》确定了天津市碳排放峰值总量及行业特点,支持了天津市碳市场试点建设与全国碳市场对接。
主持的《天津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综合项目》,为天津市政府管理部门和纳入碳市场的企业进行能力建设活动18场,5000多人受益。成果报送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组织秘书处,作为中国能力建设成绩之一。
专著《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谈判历程及焦点》为我国气候变化谈判代表的国际谈判,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著作《峰值目标下中国低碳发展路径选择研究》支撑了《天津市“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实施方案》中关键指标确定。
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优化开发区域率先实现碳排放峰值目标路径研究》成果撰写的报告被《国参建言》(2019.01)采纳,报送国家领导人审阅。
三、组建团队多学科交融体现天津绿色低碳研究特色
2010年10月成立的能源环境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成为天津市较早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机构,是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咨询专家委员会牵头设立的“绿色低碳发展智库伙伴(GDTP)”初创37成员之一、全国碳市场能力建设(天津)中心培训基地。2018年8月30日成立天津科技大学绿色发展研究院,国内外资深专家聘为研究院顾问和客座教授,使绿色低碳发展研究成为有天津特色,且有潜力成为国际知名的智库。
主持组建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环境学共同构建的研究团队,以绿色发展为主体开展研究。支持APEC绿色供应链天津示范中心形成了绿色供应链标准。团队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优化开发区域率先实现碳排放峰值目标路径研究”、教育部“可持续发展下的绿色设计”重大课题和天津市创新团队支持。2017年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能源环境与绿色发展学科入选市特色学科(群)建设项目。2018年团队评为天津市第二批高校智库(培育)。
四、构建科学研究平台
在国家与地区层面上,团队使用多区域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与LEAP混合建模对我国和区域绿色发展政策进行模拟研究;在产业和技术层面,结合完备的大气与水资源环境监测能力与设备,借助大数据手段采集信息,使用产品全生命周期分析(LCA)研究绿色设计与工艺流程变化的环境影响,并与综合评价模型结合,评价其经济与社会影响。在主体行为人的微观层面,采用演化博弈模型与实验经济学模型对不同利益主体的决策行为展开模拟,分析多主体影响下的绿色发展行为和市场手段的适用性问题。
五、与国内外著名机构密切合作提升学术水平
团队与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瑞典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SEI)等多家国际机构在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转型等方面开展合作研究。团队与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多家单位开展课题合作研究,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六、以科研促人才培养
2010年组建天津科技大学能源环境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团队成员10人,2013年9月成为市创新团队,2017年8月获滚动支持。经过四年建设,团队研究人员由10名增加到了24名,且均有较高提升。购置博弈论与实验经济学软件及生命周期评价软件,用于本科和研究生《环境经济学》、《能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中,并将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动态等内容纳入到课堂讲授当中,得到学生们好评。两个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获得校级优秀。1名博士、16名硕士研究生顺利毕业,1名博士、20名硕士研究生在读。
团队马上进入第十个年头了。现在成绩的取得,都和学校、经管学院历任书记、院长,公共管理教研室的各位老师的支持分不开的。是他们在最困难的时候,解决了实验室房屋问题,解决了研究团队成员合作机制问题。对支持过我的领导、同事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继续支持我们的团队,为科大美好的明天,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