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ST NEWS

科大新闻

扎根边疆 奋斗追梦——记天津科技大学2018届毕业生沈棣

发布时间:2020-07-11      浏览量:    作者:王穗洁 沈棣     来源: 校团委

“你怎么去新疆工作了啊,江南水乡出生的你能适应那的干燥气候吗?”,“江苏现在经济发展这么迅速,发展前景多好啊,你为什么还要千里迢迢去新疆工作啊?”,“你学的药物化学专业多好就业,你还是研究生,不是随便就能留在沿海城市进一家大的生物制药企业吗,为什么还要去西部啊?”。当我告诉家人朋友,我要选择去新疆工作时,他们接连对我提出了疑问。在他们心中,或许留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找一家大型企业,才是经济学教给我们的基本决策逻辑。而我心中那颗援疆的种子,已经开始蓬勃生长。

同样是一个毕业季,同样是六年前这样的一个夏日里,在学校“到西部区,到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下,我带着圆一个支教梦的简单而又朴实的想法,成为了学校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踏上了驶向美丽边疆的列车。结束了在乌市的培训后,我们科大的三位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项目的志愿者们一同坐上了前往第九师的大巴车。从早上10点到下午7点,经过足足9个小时、600多公里的车程,穿过戈壁、绕过群山,我们一行人终于抵达了九师师部的驻地。

在师部短短几天的培训后,我被分配到了一七〇团,开始了我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在团场,学校的老师可以说是真正的多面手,不光得能站得上讲台,还得能上得了舞台,扛得起锄头。也正是因为融入到了与当地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娱乐的这样的生活中,我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中大部分都是土生土长的“兵二代”“兵三代”,因为地方小、人也少,茶余饭后聊兵团故事成了我与一些“老同志”的家常。他们给我讲王震将军带领部队战士,放下枪杆子扎根边疆屯垦戍边的故事;给我讲孙龙珍烈士反击前苏联入侵巴尔鲁克山西部地区壮烈牺牲的故事;给我讲161团魏德友老人倔强执着戍边五十余载的故事。当地群众经常跟我说:“咱们新疆确实是地方偏远了些,基础设施差,生活条件也比较艰苦,比不上内地发达,来这儿的年轻人经不住几年就熬走了。但我们这儿缺的也是年轻人,要有人扎下根来,要不然国家说建设,没有人怎么都建设不起来啊。小沈,考虑一下以后回来吧!”那时起,回疆工作的种子,便在我心底深深埋下了。

短短一年的支教时间很快就结束了。在回到学校读研之后,我时常回想起支教时的所见所闻,想起王震将军、孙龙珍烈士、魏德友老人、小白杨哨所的战士。那时的条件是那么艰苦,他们、像他们一样的一代代边疆建设者们都扎根下来,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血、不怕牺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我又何尝不想接过他们手中的接力棒,为边境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那颗回新疆工作的种子,慢慢地在我心中生根发芽。于是,研究生毕业那年,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到新疆,回到这片我热爱的土地。即使离家千里,即使要适应从南方沿海到北方内陆的气候差异,即使要远离家人和朋友,但我深知,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

毕业至今,我已在新疆这片热土上生活工作了两年,这两年的时间里,我见证了新疆的快速发展,也见证了新疆的安定团结。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新鲜血液不断注入之下,天山南北各族群众的生活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前进的道路从不会一帆风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一代青年接续奋斗。“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我想,再面对当时家人朋友的疑问时,我可以骄傲地跟他们说,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之中并为之奋斗,是我最美的青春答案。我会带着“将小我融入大我”的初心,“青春献给祖国”的真心,和扎根边疆、奋斗追梦的决心,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书写最美的青春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