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01 浏览量: 作者:曾山、蒋华朋 来源: 校团委
10月27日-31日,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学联、贵州省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贵州大学举办。闭幕式上,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胡盛,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董家禄,竞赛全国评审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出席。
作为联合发起高校,我校共推报6项主体赛作品到国赛,3项作品入围国赛终审决赛,经过激烈比拼,最终获评国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此外,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专项赛中,我校获评红色专项活动三等奖2项,“黑科技”展示活动行星级2项、卫星级1项。11项作品获得国赛奖项,刷新了我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的获奖数量,实现了获奖数量新突破。
据了解,本届竞赛搭建主体赛、“揭榜挂帅”专项赛、红色专项活动、“黑科技”展示活动有机组成的“1+1+2”赛事整体架构,共吸引全国2000多所高校、40余万作品、250多万学生参赛。其中主体赛共有1745件作品推报国赛,经过初赛有344所内地高校的690件作品,9所港澳地区高校的23件作品入围终审。“揭榜挂帅”专项赛参赛学校学生提交近2000件作品,230余所高校的700余件作品入围终审,共评出21个“擂主”团队。依托红色专项活动开展大思政教育,全国近2000所高校的学生形成了数十万件实践成果。“黑科技”展示活动吸引了近千所高校的1万余件作品,5万余名学生参赛。
我校高度重视“挑战杯”竞赛工作,2022年11月即启动第十七届“挑战杯”校赛,由主管校领导牵头,建立了由校团委、教务处、学工部、研工部、科技处、社科处等部门和各学院共同参加的组织协调机构,构建了校-院两级参赛组织模式,通过线上线下宣传渠道、集中宣讲会、学院专场宣讲会、重点动员等形式,广泛宣传动员学生积极投身课外学术科技创新实践,共收到参赛作品809项,创历届参赛作品数量之最。经初赛、复赛和决赛的层层选拔,共推荐36项作品参加天津市赛,36项参赛作品中有35项作品获得市级奖项,其中特等奖5项、一等奖13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3项。
国赛终审决赛前,校团委主要负责同志带领工作人员一行走访国赛作品所属学院,与各学院党政领导沟通交流,共同想方设法促进参赛作品提升质量。在团市委、校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校团委精心组织入围国赛终审决赛的作品参加团市委组织的专题训练营,邀请往届国赛评委专家、往届国赛获奖作品指导老师、往届获奖作品负责学生和校外专家老师共同为参赛作品打磨指导,召开专题会议沟通解决参赛作品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参加国赛终审决赛打下坚实基础。国赛终审决赛答辩中,我校参赛团队与来自全国高校的参赛团队同场竞技,以最佳状态进行作品陈述并回答评委提问,充分展示了天科青年“勇于挑战、科创报国”的浓厚家国情怀。
下一步,校团委将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继续搭建好创新创业平台,不断提升学校众创空间、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等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内涵化建设,以“挑战杯”赛事为龙头,进一步发挥“创青春”“中美青年创客大赛”“创客马拉松”等双创赛事的育人作用,持续为学校广大青年学生投身创新创业实践搭建学习交流、成长锻炼的平台,不断浓厚学校创新创业氛围,不断探索双创育人的实施途径,引领广大天科青年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跑出最好成绩,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主体赛国赛获奖作品展示:
国赛一等奖
作品名称:“废”尽其用,“蔬”予新生:当代农村蔬菜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基于9省市832户农户的调查分析
学 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团队成员:高瑞、黄启蒙、甘雯欣、陈易平、胡娜、龚影、肖雨萱、王逸凡
指导老师:韩薇薇、薛鲜丽、于丽艳
作品简介:我国是世界蔬菜生产第一大国,蔬菜废弃物量逐年攀升。但团队在实践中了解到我国蔬菜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效果并不好。因此,项目团队通过文献调查、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探寻农户拒绝资源化利用蔬菜废弃物的原因:技术水平落后、农户意识薄弱、利用效益不高。根据以上结论,团队成员富有创新性的提出了“研”“教”“宣”三合一蔬菜废弃物资源化处理解决方案,旨在为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汇聚青春力量。
国赛二等奖
作品名称:肠道卫士——国内领先的磁控内窥镜胶囊机器人
学 院:机械工程学院
团队成员:侯盈盈、崔皓晔、黄河鸿、黄洁、纪子磊、孟宪玮、班乐瑶、吴俊然
指导老师:张沛森、翁凌韬
作品简介:项目团队研发了一种基于空间位姿磁控技术的主动胶囊内窥镜机器人,通过基于力反馈信息的永-电磁复合磁场控制方法,平衡机器人沿重力方向的作用力,使产品能够以近似悬浮的方式在肠道中前进,避免与肠道间发生强相互作用,解决市场痛点,还实现生物腔道视觉三维重构、小损伤取样治疗等功能。本产品具有前端牵引、无痛无创、可遥操纵的优势,有助于提高检测效率,降低病人痛苦,减轻医生负担,缓解医院结肠镜供不应求的现状。
国赛二等奖
作品名称:云易检——从病原微生物到小分子的多场景一体化智能健康检测平台
学 院:人工智能学院
团队成员:许瑞璇、熊新、李志扬、郭浩宇、高欣怡、王梓菁、冀彦秀、张明超
指导老师:王嫄、马龙
作品简介:云易检健康检测平台基于食品营养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创新性地将CRISPR/Cas生物检测显色技术和自研计算机视觉识别分析模型相结合,开发智能健康检测平台和检测试纸盒。可实现现场化、家庭化检测,超灵敏毫秒级超快速检测细菌、病毒、小分子浓度,可提供全时全地、长效健康监测和管理服务。平台能覆盖帕金森疾病早筛,沙门氏菌和冠状病毒致死防范等70%以上日常量化健康检测需求,将检测准确率提高到了99.98%,将检测难度降低至居家可操作。学生团队发表SCI 1区top论文1篇,CPCI论文3篇,专利软著7项。试剂已在天津市疾控中心完成试验,已通过权威第三方软件测试。项目受邀参展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受到国际专家关注,前期荣获多项国家级奖项。已和3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书。收到蒲公英创投500万投资意向。获得天津市领导高度重视和肯定。教育部软件工程教指委副主任、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联盟理事长认可与高度评价。
国赛三等奖
作品名称:防蛤卫士——基于计算机模拟筛选石方蛤毒素特异性多肽的电化学传感器
学 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团队成员:陈雷、张睿、王慧婷、孟圆、史京辉、黄德昊、庞怡丹、康妤姝
指导老师:刘冰
作品简介:石房蛤毒素(STX)对海产品污染及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本项目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将计算机模拟与电化学法结合,通过计算机模拟筛选与STX特异性结合能力最强的多肽;进而修饰纳米复合材料,构建电化学传感器,快速、灵敏的检测石房蛤毒素。项目关联人工智能与分子模拟技术,用虚拟试验替代耗时费力的试错实验,极大降低研发成本,运用数字经济手段改善传统检测技术,推动数字、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开创了食品安全检测行业的导向。
国赛三等奖
作品名称:残疾人手造产品附加值提升需求下,永生花从业者的增效赋能策略研究——基于全国5省12地调研
学 院:艺术设计学院
团队成员:肖鑫阳、石嘉雯、杨犁、刘昌运、陈彦彤、高一丹、赵熙桐、陈柏丞
指导老师:付腾飞、郑立鹏、孙光瑞
作品简介:项目团队深耕永生花助残领域,致力于研究提升手造产品附加值的对策方法,以推进残疾人高质量就业。通过从产业结构、城市发展水平、残疾人就业率等指标进行调研分析最终得出了有普适性的十二地作研究。两年来,团队先后在山西太原、北京顺义、天津红桥等5省12地开展调研活动,发现残疾人手造产品销售形式单一、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产品严重与市场脱节。针对以上问题,项目团队通过向残疾人从业者、消费者展开调查研究。对残疾人从业者的结构计划行为模型进行了验证。对消费者进行随机样本调查,通过信效度检验,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和词云图挖掘,反映了消费者的购买需求。最终提出重点解决方案。项目研究成果被天津市红桥区残联,山东滕州残联及北京如常集团等采纳。项目事迹登上学习强国,获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报道,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
国赛三等奖
作品名称:迎“韧”而解:城市应急管理韧性何以保障?——暴雨背后的城市韧性模式探究
学 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团队成员:陈露、赵弘雅、王成建、杨稀、王星怡、杨紫涵、王子洋、马钧瑜
指导老师:孙振清、何延昆、林建衡
作品简介:作品从韧性城市的发展需求出发,依托协同治理理论的特征及优势,探讨了韧性城市的建设必要性 和实施路径,包括城市发展思路转变、健全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开展风险评估、构建城市韧性目标与指标体系、城市系统能力提升、智能规划与管理以及多元参 与和协同治理等。在此基础上,以中新生态城起步区为例,运用 InfoworksICM 模型软件,建立包含河道的中新生态城起步区韧性系统模型,通 过模拟结果分析,从节点、管网、河道和内涝四方面评估系统的在灾前、灾中、 灾后的排水能力,识别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然后从内涝防治系统的源头控制措施、排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控制系统三方面对排水系统提出针对性的优化方案, 并通过模型验证方案的可行性,为城市排水系统规划和韧性城市指标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从制度韧性、组织韧性、工程韧性和社会韧性等方面提升城市应急治理 的韧性能力;从预见能力、适应能力、处置能力、恢复能力等方面助推韧性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以期为城市应急治理的制度建设与管理模式提供有益借鉴。
编辑:田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