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28 浏览量: 作者: 来源: 新闻中心
8月26日,《天津日报》聚焦版报道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杨新莹教授解读蕴藏于地域基因的侠义密码。
报道内容如下:
解读蕴藏于地域基因的侠义密码
为什么天津这片土地屡屡涌现挺身而出的平民英雄?记者近日采访天津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新莹教授,听她解读蕴藏在地域基因中的侠义密码。
“天津成于水、固于水、兴于水。河海通衢的地理位置,塑造了天津人豁达爽利的性格基因。”杨新莹开门见山地说。作为研究志愿精神培育的学者,她刚刚完成天津市社科界“十百千”学者服务基层大调研项目。
打开地图,天津地处九河下梢、渤海之滨。海河穿城而过,自古便是漕运枢纽。
“如此繁忙的漕运码头,需要人们协作互助才能运转。津派文化中的互助基因,在数百年间沉淀为天津人古道热肠的集体性格。”杨新莹分析道。
同时,天津卫建城之初便是移民会聚之地。《卫志·毛恺德政碑》记载,“永乐初始辟而居之,杂以闽、广、吴、楚、齐、梁之民”。“这种五方杂处的人口结构,使天津人天然具有开放包容的胸襟。”杨新莹说。在她看来,多元文化交融形成了“俗不伤雅,雅不避俗”的天津气质,也培育了接地气的侠义精神。
这种互助、仗义的气质,渗透在天津的每个角落,当危难发生时,便转化为挺身而出的行动力。
“河海奔涌,滋养了天津人‘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豪气;五方杂处,孕育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义气;俗雅交融,更锤炼了‘勇为’与‘智为’兼具的底气。”杨新莹认为,这种独特的气质组合,正是天津频现热血壮举的深层密码。
链接如下:
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5-08/26/content_143092_2554995.htm
编辑:田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