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ST NEWS

科大新闻

【喜迎70周年】之四:无悔青春多奋斗 潜心育人践初心
——王晓旭

发布时间:2019-09-10      浏览量:    作者:     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上强调,我们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思政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作为一名辅导员,我们重任在肩。
  首先,辅导员工作的获得感不断增强。近几年,国家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到全国教育大会,再到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等一系列文件,我们作为辅导员可以说是备受鼓舞。我们学校也修订了辅导员职称评定的文件,今年第一年实施,我也有幸可以参评。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学校采取的一系列针对性举措,让我们辅导员看到了这个职业未来的前景,我们感觉工作条件越来越好、干事的平台越来越广、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总之,我们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其次,辅导员的工作很苦,但也很甜。辅导员的工作纷繁复杂,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辅导员的工作时间跨度大,可以说是5+2,白加黑,工作以来不记得有多少个不眠之夜,也不记得有多少次在工作中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辅导员的工作接触面广,主要是学生,我印象比较深的还有家长、公安民警和医生。当然辅导员的工作也很甜,学生在学校里最亲的是辅导员,毕业回来惦记的是辅导员。我始终认为,这个职业的甜可以冲淡苦涩,快乐让我并不感觉累。
  第三,做一名潜心育人、知行合一的辅导员。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新特点、新情况,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应学生关切,解答学生疑惑,引导青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
  要努力探寻适合学生发展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模式。我们每年面临具有许多新特点的学生来到学校,每个学院的学生群体特点也不一样。我们在探索过程中发现,现在的青年学生,更倾向于在专业训练中、在专业能力培养中接受思政教育的潜移默化;更容易在专业素质提升的获得感中体悟和认同主流价值。我们充分借鉴并利用艺术教育资源和优势,充分考虑艺术学生的特点,把思政教育融入艺术专业教育,初步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浸润式”思政育人新模式,让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浸润学生的成长。
 
  要有扎实的学生工作基本功。习近平总书记讲,对学生要像对待幼苗一样精心培育,那么你首先要了解精心育苗的基本功,总书记提到的培土、浇水、施肥、整枝、打药,都是扎实的基本功,哪个不行最后收成都不会好。这是工作的基础。这些基本功蕴藏在我们的一系列文件和规章制度里,蕴藏在纷繁工作的日积月累中,扎实的基本功是做好所有工作的前提,能让我面对业务工作、学生疑惑、日常矛盾、突发事件时处变不惊。每次座谈大家都会谈论一个问题,我们事务性工作太多,没时间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我想说如果工作一段时间以后,你会发现正是这些纷繁琐碎的工作让思政教育有了载体和抓手,让教育变得充实而不是空谈。当然,事物性工作是思政教育的载体和抓手,但是也没必要事事都需要辅导员去做,现在信息化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可以代替辅导员做一些程序化、事务性的工作,我们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也要与时俱进。
  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因势利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如何让青年学生牢记奋斗历史、勇担时代责任,跑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赛,是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我们应根据当今青年学生的新特点、新需求,把学生成长的“大道理”融入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一个个“小故事”,有针对性的、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和实效性。也就是说只掌握基本功还不够,你还要清楚什么时候用哪招。我们经常讲随大流,别人怎么做我就跟着怎么做,辅导员这么做肯定不行。不能别人浇水你也浇水,我们要发现规律,研究规律,遵循规律。要在工作中发现自己学生的特点、多思考,对症下药。
  辅导员工作充满挑战,我们有信心去面对,辅导员工作充满感情,我们愿意倾情付出,辅导员工作大有可为,我们愿意砥砺奋斗。让我们一起,继续在辅导员这个平凡而伟大的岗位上奉献青春、静待桃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