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ST NEWS

科大新闻

【媒体聚焦】《天津日报》报道天津科技大学王红星教授事迹

发布时间:2023-09-14      浏览量:    作者:     来源: 新闻中心

9月12日,《天津日报》报道天津科技大学化工与材料学院王红星教授事迹。在天津科技大学,有这样一位教师,16年来,他怀揣科研报国心,始终坚持科研创新,用学识来回馈多年来国家的培养,他不断穿梭于企业和高校之间,把“象牙塔”里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把“金种子”育出 “金果实”,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用科研成果助力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

王红星教授自2007年以来,他参与推广了近60套工业化装置,目前已在40个单位得到应用,共创造了数十亿元的新增产值,新增利税约20亿元,申请PCT专利4项,国内发明专利百余项,其中包括授权的美国专利1项,国内发明专利80项。此外,他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了60多篇论文,其中包括30篇SCI收录和11篇EI收录。他曾荣获2016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7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以及2018年的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称号。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中国化工行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原文转载如下:

躬身力行深耕产学研 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图)

──记天津科技大学 王红星

通讯员 李飞 郑宁

三尺教台育良才,十年热血促创新。

在天津科技大学,有这样一位教师,16年来,他怀揣科研报国心,始终坚持科研创新,用学识来回馈多年来国家的培养,他不断穿梭于企业和高校之间,把“象牙塔”里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把“金种子”育出 “金果实”,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用科研成果助力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

他的人生信条是──要做“有用的科研”,做一个脚踏实地的产学研践行者。自2007年以来,他参与推广了近60套工业化装置,目前已在40个单位得到应用,共创造了数十亿元的新增产值,新增利税约20亿元,申请PCT专利4项,国内发明专利百余项,其中包括授权的美国专利1项,国内发明专利80项。此外,他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了60多篇论文,其中包括30篇SCI收录和11篇EI收录。他曾荣获2016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7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以及2018年的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称号。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中国化工行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他就是天津科技大学化工与材料学院的王红星教授。

立足实际,躬亲行事。王红星教授把专业创新与兴趣培养相结合,致力于培养学子对化工专业的正确认知,从而真正对专业感兴趣,去热爱其专业,他反对过于简单地对学生施加压力,倾倒知识,而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培养的针对性、持续性,给学生树立一个目标,给学生动力。

埋头苦干,何学何用。王红星教授投身于反应精馏领域。国家对环保与节能要求不断提高,反应精馏也在解决能源危机和缓解三废污染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他作为主要完成人与课题组其他成员一同历经多年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开发,开展了“强耦合反应精馏成套技术及工业应用”项目研发。开发了一系列高转化率、高选择性、低能耗、低物耗的反应精馏耦合成套技术,促进了我国反应精馏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并行,实验与实践齐头。王红星教授深深地知道想要实现实验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顺利实现工业化,必须学会站在企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他积极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他每年把近一半的时间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发展的需求,将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相结合,直接参与企业技术攻关,出谋划策,助力企业破除技术瓶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全力以赴服务企业发展跑出经济发展“加速度”。山东科力达公司应用了王红星教授的专利技术碳酸酯项目后,节能50%,大幅降低成本,年增收6千万元。

此外,在锂电新能源的电解液高纯溶剂生产技术领域,王红星教授也有着多项成果,他对于工艺系统节能、环保及大型化问题的研究,给业界带来了数亿元的经济效益,他的“碳酸酯高效合成及提纯多项专利技术”,使得碳酸酯的产品品质提升至电子级,更在原工艺基础上节能50%以上。

历史无前,科研无界。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王红星教授从来没有忘记神圣使命,不以利益为先,以真理为师。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教书育人,改革创新、服务社会,躬亲行事,知行合一。实践中来,理论创新,回归实践,王红星教授已在产学研落实方面有着丰富经验,也在理论创新路上深耕,他希望日后能拓宽完善相关理论,多开辟一些新的研究领域,为下一步的技术突破与创新做好准备。

王红星教授的科研生活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但他以坚定的决心和不懈的努力克服了这些困难,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他的精神正是中国科研人优秀品质的体现,他是一位值得青年科研人学习和模仿的模范。他为学生树立了一个榜样,让学生们看到了产学研结合的意义和价值,是一位知行合一的优秀师长,为教育事业发展躬身力行,为化工行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链接如下:

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3-09/13/content_156_8282239.htm



编辑:田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