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24 浏览量: 作者: 来源: 新闻中心
编者按:
在探索真理、追求卓越的征程中,“理响科大”专栏于校官方微信平台正式启航。本专栏作为思想碰撞、智慧交融的重要平台,旨在引领广大干部师生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忠实实践者,旨在分享科大师生精心撰写的有政治高度、有理论深度、有实践力度、有情感温度的精品力作,旨在激励科大师生积极发时代理论之声、科大攀登之声、先锋文化之声,以创新理念推动教育变革,以理论之光照亮奋进之路,为全面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近日,《天津日报》刊发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邢红梅理论文章《五大突出特征彰显津派文化独特韵味》,全文如下:
津派文化是津沽大地人民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文明在渤海湾的鲜活表达,河海文化、红色文化、工商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演艺文化、文博文化、休闲文化八种特色文化形态共同构成其基本框架。津派文化以突出的连续性赓续文明根脉、以突出的创新性焕发生机活力、以突出的统一性凝聚价值共识、以突出的包容性彰显开放胸怀、以突出的和平性促进和谐共生,共同彰显出这座城市中西合璧、南北兼顾、海陆交汇、雅俗共赏、鲜活灵动等独特韵味。
以突出的连续性赓续文明根脉
津派文化是在多源汇流中一脉相承,在历史演进中生生不息的地域文化,以突出的连续性串联起文脉津声。从古至今,津派文化见证了海河儿女的奋斗足迹,昭示着在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文化底蕴。
追溯至数万年前的石器时代,天津的先民就已分布在燕山南麓的蓟州一带,其生产逐渐从采集、狩猎转变成早期的农业生产,小型的游牧部落演变成大型的农业定居点,彰显出津派文化务实求变的原始基因。春秋战国时期,渤海沿岸的先民捕鱼捉虾、设灶煮盐,渔盐经济的雏形已开始出现。隋唐大运河开通后,南北运河在三岔河口交汇,使其逐步成为北方漕运中枢。“晓日三叉口,连樯集万艘”的诗句生动描绘了金元时期“直沽寨”(后改为“海津镇”)的商贸盛景。凭借“地当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车”的区位优势,天津在漕运、盐业等文化的交融下呈现出独特风貌。1404年,燕王朱棣由此“济渡沧州,因赐名曰天津”,随即筑城设天津卫。近代开埠以来,租界给天津带来了西方金融、餐饮等元素,天津在中西文化的融合中不断发展,逐步奠定了北方最大外贸口岸与金融中心的地位,成为中国工业文明的先驱城市。过去未去,未来已来。新时代的天津正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充分依托文旅资源及多元产业融合,加速向现代化、国际化的社会主义大都市迈进。
以突出的创新性焕发生机活力
津派文化是继承但不守旧、创新但不忘本的地域文化,以突出的创新性焕发出城市的生机活力。河海文化、红色文化、工商文化等八种特色文化形态均展现出开拓进取、守正创新的品格,彰显出文化自信的精神动力。
天津傍河而生,因海而盛,海河滋养了天津鲜明的文化底色。从“根治海河”“引滦入津”的民生工程建设,到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的开发开放,海河文化持续展现出开放创新的鲜明底色。天津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地区之一,周恩来、邓颖超、于方舟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借助创办刊物、组织社团、开展工人教育等多种方式,开创思想新局面,拓展理论新境界,展现出天津人民开拓红色文化的革新性。百余年前,“实业报国”的工匠精神在北洋大学兴起。如今,天开高教科创园将这份精神传承发展,转变为科技创新的动力,成为津沽大地创新创业、实现梦想的新沃土。渤海之滨,海河之畔,亭台楼阁的柔美曲线与现代街区的几何线条相互交织,传统建筑文化的深厚底蕴在现代化进程中展现出创新发展的动力。天津的建筑文化正以守正创新的姿态,勾勒出传统与现代的共生画卷。此外,从借助3D打印技术重塑泥人张经典作品到茶馆相声的网媒融合,从天津图书馆的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到天津之眼的“智慧化轿厢”,天津人敢想、敢干、敢于领风气之先的开拓精神从未改变。津派文化正在“破”与“立”之间焕发出生机活力,谱写着新时代守正创新的新篇章。
以突出的统一性凝聚价值共识
津派文化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传承和发展的地域文化,以突出的统一性凝聚起各族人民的价值共识。各族人民在交流交往中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在渤海湾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多元一体、互动交融的交往形式铸就了津派文化的统一性基因,塑造了天津人民互相尊重、携手共进的观念意识。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众多民族汇聚天津。各民族各具特色却非各自独立,而是前途命运凝聚在了一起,文化基因交汇到了一起,精神血脉贯通在了一起,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为津派文化提供了多姿多彩的精神源泉。这种水乳交融的格局在追求民族团结中,共同培育出了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文脉延续与国家统一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力量。
保卫祖国、抵御外侮的壮丽史诗为天津人民铸就了捍卫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积淀了天津人民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撑。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各民族同胞同仇敌忾,坚定地投入到保卫家乡的战斗中。大沽口保卫战中,直隶提督史荣椿率部打破民族之间的族裔界限,用血肉筑起民族长城,重挫了英法联军的锐气,加速了民族意识的觉醒。这种在民族危难关头各民族团结一致的行动,与津派文化的集体认同精神相契合,也正是津派文化突出的统一性的生动体现。
以突出的包容性彰显开放胸怀
津派文化是海纳百川、和而不同的地域文化,以突出的包容性彰显开放创新的津门华章。津派文化始终以“融”为底色——融古今、融中西、融河海、融南北,呈现出容古纳今、中西合璧、联通海陆、贯通南北的独特基因。
独特的历史风貌建筑镌刻着天津沧桑巨变的历史,成为彰显城市特色的一张名片。天津的建筑风格和建筑形式不拘一格、不循旧制,既有浓郁的传统气息,又有西洋的摩登风格。哥特式的望海楼教堂、罗马式的西开教堂、中西合璧的庆王府、融合西班牙式和日式风格的静园、英式田园风格的利顺德大饭店、中式风格的石家大院、现代式的渤海大楼等建筑将海纳百川的城市品格熔铸于砖石肌理之中,在海河畔谱写着和而不同的天津样本,彰显着天津兼容并蓄的城市魅力。
京杭大运河的千年文韵与渤海湾的波涛汹涌滋养了这座城的多元包容。蒸汽机车的轰鸣与运河漕船的摇桨声在三岔河口共同奏响,既保留着千年港口城市的漕运记忆,又迸发出近代工业先驱的革新精神。陆上火车呼啸而来,满载江南的烟雨稻香与塞北的驼绒毡毯,南北文化在此交融;北方汉子的豪迈与南方商贾的机敏在津门相遇,催生出既具燕赵大地的崇侠尚义,又得鱼米江南的灵动秀丽的地域文化品格。海上船舶扬帆而至,携带着东北的工业气息与西洋的异域文明,海陆文化在此交织。如今,“津滨双城”双核联动共同书写着新时代开放包容的津门华章。
以突出的和平性促进和谐共生
津派文化是以和为贵、尚和守信的地域文化,以突出的和平性促进社会和谐共生。这座城以独特历史机缘巧合,彰显着在构建社会共识与化解价值分歧上的实践智慧。
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中,天津人民以和平态度化解冲突,于纷繁变化中求同存异,展现出理性温和的文化特质。津派文化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沉淀出和平精神,这种和平性的文化性格融入城市基因,营造出了“市井有序、风趣诙谐”的城市氛围。这里和谐欢乐,天津人幽默诙谐的生活态度,成就了相声茶馆里逗哏捧哏的相得益彰与市井街头“哏都”市民的揖让寒暄。这里怡然自得,市民积极但不内卷、城市繁华但不杂乱,造就了天津市民的松弛气质与桥头棋局楚河汉界的攻守相欢。
以“和平”命名的和平区既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历史见证者,亦是津派文化和平性特质的形象承载地。和平区凭借自身独特的文化氛围使得“和平”不单单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承载着天津以和为贵、尚和守信的城市风貌和大众心理,成为“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城市典范。此外,作为“一带一路”的海陆交汇点,天津这座尚和守信的海滨城市在贸易往来、人文交流、投资合作等领域向丝路国家及其他地区充分展示了睦邻友好的品质。未来,在与世界携手共进中,天津致力于将“一带一路”打造成和平、合作、共赢之路,力求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
编辑:田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