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6-10 浏览量: 作者: 来源:
5月26日,中国网海峡频道发表我校马院教师廉颖理论文章《深化新时代劳动教育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文章强调2020年新年伊始,一场新型冠状肺炎席卷我国,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迅速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全民抗疫的阻击战之中。在同班达里总统通电话时,习近平总书记开门见山提到: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人民采取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效措施,经过艰苦卓绝努力,渡过了最困难时期。“渡过了最困难时期”——这八个字,凝聚着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也为世界人民共同抗疫注入了信心与希望。战疫期间,各行各业劳动者尽己所能、倾其所有、助力抗疫,这些闪闪发光的普通劳动者,让我们温暖安定,心中有力量,眼前有希望。疫情渐止,离不开每个平凡劳动者的努力,只要我们坚定信心,胜利终将属于我们!
现将原文转载如下:
2020年新年伊始,一场新型冠状肺炎席卷我国,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迅速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全民抗疫的阻击战之中。在同班达里总统通电话时,习近平总书记开门见山提到: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人民采取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效措施,经过艰苦卓绝努力,渡过了最困难时期。“渡过了最困难时期”——这八个字,凝聚着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也为世界人民共同抗疫注入了信心与希望。战疫期间,各行各业劳动者尽己所能、倾其所有、助力抗疫,这些闪闪发光的普通劳动者,让我们温暖安定,心中有力量,眼前有希望。疫情渐止,离不开每个平凡劳动者的努力,只要我们坚定信心,胜利终将属于我们!
“劳动的快乐说不尽,劳动的创造最光荣,幸福的生活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正如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劳动最光荣》中所传唱的一样,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始终恪守以辛勤劳动为荣,习近平总书记也深情寄语我们广大劳动者“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当前,“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勤劳勇敢、开拓创新的劳动人民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
新时代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和国家建设之需、时代之需和人民之需。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最高层面首次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的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必须体现时代特征,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石,有着丰富的基本内涵:首先,人类和社会都是由劳动创造的:1876年,恩格斯首先提出劳动创造人类本身的观点。在实践过程中,劳动成为人与自然沟通的中介,劳动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其次,劳动能够促进实现人类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曾提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不但是人类谋生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生活的必需”,马克思认为人类在劳动过程中积蓄的力量比谋生更重要,帮助个人实现成长目标,实现自我升华。在个体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劳动教育不仅能提升就业创业能力,还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择业观,涵养不畏艰辛、崇尚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劳动的内在目的是人类自由发展。劳动过程中督促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并且在劳动过程中人类能够形成优良的品质,通过自身实践形成勤奋、坚毅不屈的人格。最后,劳动能够衡量人生的价值: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类对社会的价值和意义在劳动过程中确定并主要通过劳动反映出来,劳动成为衡量人生价值的重要标准。总之,人类和社会正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能够帮助人们自由全面地发展,而劳动也是人生价值的重要衡量标准。
劳动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水平,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是完成立德树人使命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劳动是人的类本质,劳动教育能够复归人的类本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劳动是建立一切社会关系的媒介,劳动教育能够培养解决社会关系问题的能力,使人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社会人”。在个体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劳动教育不仅能提升就业创业能力,还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择业观,涵养不畏艰辛、崇尚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通过深化劳动教育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精其术、竭其力、乐其业,在履职尽责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在对事业的执著追求中享受工作带来的愉悦和乐趣,弘扬和传承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新时代高校要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并特别重视通过劳动教育的方式予以实现。高校教育不能只是单方面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和积累,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注重知识成果转化的效果,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在一起,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关于劳动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劳动以外的教育和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提高劳动技能,培养劳动情感,这无论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要求来说,还是对青少年的自身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劳动教育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密切相关: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而劳动教育则是德、智、体、美发展的基础。高校积极开展劳动教育,以劳动为育人手段或载体,有利于帮助学生修养德行、提升智慧、强身健体和涵养身心之美,有助于立德树人育人价值目标的全面实现。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首先,要坚定把握科学的育人导向。《意见》要求“坚持党的领导,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可见,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功能,既强调要发挥劳动教育的本体价值,也要求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这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鲜明特点。其次,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必须充分发挥综合育人价值。只有劳动与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结合发展,形成独有的劳动教育体系,才能培养“真正的人”,才能造就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新时代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之举。
劳动教育作为实现立德树人使命的有效路径,高校要综合采取多项措施合力达成。首先,以顶层设计为劳动教育提供保障,领导重视是前提;其次,积极引导劳动教育进入课程体系,将劳动教育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和课程思政教育之中,实施劳动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再次,通过丰富校园劳动文化实现劳动教育多元化;最后,利用实践基地开发劳动教育资源,加强体验式教学。
新时代高校始终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之根本,将劳动教育充分落实到育人工作全过程,是新时代高校综合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大力推进全面育人的新时代,高校积极开展劳动教育,不仅有助于开创立德树人工作的新局面,而且能更加有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对实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强国梦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作者单位: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科技大学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