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ST NEWS

科大新闻

【媒体聚焦】《光明日报》:刷掌支付靠谱吗?—— 访天津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实践基地主任杨巨成

发布时间:2023-08-19      浏览量:    作者:     来源: 新闻中心

8月14日,《光明日报》就“刷掌支付”安全吗?存在盗刷风险吗?它和其他生物特征识别方式相比有何优势?未来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等关于“刷掌支付”的上线与应用问题专访了天津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实践基地主任杨巨成教授。


原文转载如下:

刷掌支付靠谱吗?——访天津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实践基地主任杨巨成

今年5月,北京地铁大兴机场线开通“刷掌”乘车服务,乘客不用拿卡、不用掏手机,只需在进入地铁前录入掌纹并和微信支付绑定,就可以通过“刷掌支付”快速进站。

大兴机场线是世界首条生物识别掌纹支付技术应用的示范线,享受这份便捷的同时,我们不禁为国家科技的发展而自豪。但新鲜劲儿过后,我们心中不由得产生一串问号:手一抬,钱没了,“刷掌支付”安全吗?存在盗刷风险吗?它和其他生物特征识别方式相比有何优势?未来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就“刷掌支付”的上线与应用,我们专访了天津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实践基地主任杨巨成教授,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刷掌”究竟刷什么

技术的革新给支付方式带来了新的变革。“刷掌支付”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个人手掌纹,在刷掌支付设备上进行识别,从而完成付款的方式。掌纹识别技术包括两种,分别是光学识别和静脉识别。它们的区别在于,光学识别需要手掌贴在仪器上,属于早期技术;静脉识别则是红外线直接打到手掌上,在掌纹血管处成像,成像数据与数据库里存储的信息进行比对,完成信息确认,整个过程手掌无需接触仪器。大兴机场线使用的“刷掌支付”即上述技术。未来,静脉识别技术的普及将替代光学识别,融入我们的生活。

此前,指纹识别技术普及度较高,技术也相对成熟,但在大规模应用过程中,也出现过一些问题。比如,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指纹会磨损,手指脱皮或受伤导致纹理发生变化,手指或识别器不慎沾上油渍、水渍等都有可能造成指纹识别无法正常使用,给生活带来不便。另外,若指纹被不法分子盗用,也会给个人财产及人身安全带来威胁。

杨巨成教授介绍称,掌纹识别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类似问题的出现,它的优势在于掌纹纹理特征多、手掌面积大,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修补一定范围内的纹理缺损,小面积纹理缺失对整体识别效果影响不大,并且掌静脉血管藏于皮肤深处,属于人体内部信息,不易伪造。由于“刷掌”依靠的是流动的血液形成血管图像,是“活体”识别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极端犯罪行为的发生。

“挥挥手”更安全更稳定

无论支付方式如何变革,便捷与安全是不变的需求。我们熟悉的指纹识别与刷脸识别因具有“暴露性”和“依赖性”而稳定性稍差且存在盗用风险。

刷脸支付受光线、距离和人脸方向的影响,白天和晚上光线不同,就会出现识别困难或无法识别的问题,并且如果使用者佩戴了帽子、口罩等也会影响识别的准确性。而我们的照片和视频,留在传感器上的指纹印记,让隐私具有了“公开性”,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当“刷脸”遇到双胞胎,变成“脸盲”,也会给使用者带来困扰。“挥挥手”如何解决这些烦恼?杨巨成教授表示,尽管国家已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规范生物特征的使用,但任何一种技术都没办法完全避免不法分子采用非法途径的窃取行为,“刷掌支付”也只是相对安全和稳定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双胞胎虽然长相相近,掌静脉信息却不可能相同,没有混淆的困扰。而且,使用“刷掌支付”需要个人自愿配合在掌纹录入设备中进行注册,掌静脉信息具有非常强的隐蔽性,他人无法轻易获取和盗用。

有些使用者担心,在流行病暴发期间频繁接触“传感器”容易导致疾病的传播。“刷掌”作为非接触性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能有效规避健康隐患,助力疾病防控。零接触、难伪冒、唯一性的“刷掌”技术让我们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隐私,消费和生活的安全性、可靠性也将大幅提升。

当生物特征识别走向未来

“刷掌”乘车服务的正式上线,预示着生物识别已成为国际支付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那么,未来我们还将在哪些生活场景中用到它?杨巨成教授提到,除支付外,“刷掌”未来也适用于各种需要身份和密码验证的场景,如公司考勤和门禁、社保领取、银行开户等,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方便老年人的生活。数字技术更新迭代速度快,上年纪的人往往来不及适应和学习,生活遭遇诸多不便,如领取退休金、挂号就医或付款时,常常忘记密码。如果“刷掌”技术得到普及,可以帮助老年群体跨越“数字鸿沟”。

“刷掌”技术作为支付和身份识别的补充手段十分便利,其普及与推广是必然趋势,但目前它在世界范围内尚未大规模推广。原因在于,人脸识别只需一个摄像头,成本相对较低,而掌静脉识别机成本高昂。因此,该技术会率先在机场出入境、地铁和高铁等交通枢纽或银行等人流量大、对个人信息需求度比较高的场景中使用。

当下,刷脸、刷指纹、刷掌等同类型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不少,但每种技术间不是替代关系,更多的应该是融合应用。“多模态生物识别技术”实现了面部特征、手指、掌静脉等多种生物识别技术的结合,它优于单一生物识别,提供了多重验证方式,确保使用者信息或数据万无一失。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未来将向着更便利、更精准的趋势发展。

来源:《光明少年》2023年8月刊


链接如下:

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ecba6f0ec9754d2b80bb2152a5b32fbc



编辑:田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