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ST NEWS

科大新闻

理响科大 | 《求知》刊发我校海河科创学院(新质生产力研究中心)院长华欣理论文章:深化京津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协同发展的新方略

发布时间:2025-08-14      浏览量:    作者:     来源: 海河科创学院(新质生产力研究中心)

编者按:

在探索真理、追求卓越的征程中,“理响科大”专栏于校官方微信平台正式启航。本专栏作为思想碰撞、智慧交融的重要平台,旨在引领广大干部师生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忠实实践者,旨在分享科大师生精心撰写的有政治高度、有理论深度、有实践力度、有情感温度的精品力作,旨在激励科大师生积极发时代理论之声、科大攀登之声、先锋文化之声,以创新理念推动教育变革,以理论之光照亮奋进之路,为全面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近日,《求知》刊发我校海河科创学院(新质生产力研究中心)院长华欣理论文章《深化京津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协同发展的新方略》,全文如下:

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时指出,天津要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国家区域战略布局的关键举措,是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重要抓手,至今已经走过十余年发展之路。11年来,该区域经济总量接连跨越6个万亿元台阶,至2024年达到11.5万亿元,成为驱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优化了

区域创新生态

1.协同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北京创新成果加速在津冀转化。技术合同成交额是反映区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及科技创新活跃程度的重要指标。11年间,京津冀技术市场交易额逐年增加,北京技术合同输出津冀成交额从2013年的71.2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843.7亿元,累计超3700亿元,年均增速超25%。2013年到2023年,京津冀的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从3.22%上升到4.2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62个百分点。北京的研发投入强度为6.73%,居于全国首位,天津的研发投入强度为3.58%,河北的研发投入强度为2.08%,实现了从产业承接向创新协同的跨越式发展。

2.科技创新集聚效应显著。建立京津冀协同发展科技创新协同专题工作组机制和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联盟,共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发布“京津冀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地图”。三地共同资助227项基础研究合作项目,梳理并发布1155家京津冀科技创新券服务提供机构,促进1.43万台套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组建首批17个产业链创新联合体。这些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显著提高了创新资源利用效率,为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3年,京津冀三地人大常委会同步出台《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决定》,明确了共同推动创新资源在京津冀区域内有序流动、科学配置、开放共享、高效利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主要任务和措施。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设立仅1年,就促成34个重大项目落地、120余项产学研合作开花结果。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的分支机构由2013年的3500多家增长到2024年的1万多家。天开高教科创园开园一周年,新注册企业超1600家,京冀来源企业合计占比达12%,成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的重要载体。目前,天开高教科创园一流园区建设进入新阶段,集聚科创、金融服务机构超过350家,出台了促进天开高教科创园发展条例“2.0版”,进一步优化政务、科创、金融、商务、知识产权五类服务。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注册企业超5800家,聚力打造“类中关村”产业创新生态。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依据10年创新实践,形成“一中心、一基地、一园区”协同发展新格局。

产业创新协同发展实现了

从空间适配到价值共生的转变

京津冀区域经济联系的持续深化,为跨区域价值链重构奠定了制度性根基。在产业创新协同发展机制建设方面,2016年发布的《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通过构建“三轴四区五链”空间布局框架(即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三条产业发展轴,中部核心功能区等四大战略功能区,以及信息技术等五大产业链),首次实现了跨行政区的要素配置机制创新。2019年京津冀三地签署的《进一步加强产业协同发展备忘录》进一步构建了制度化的统筹框架,通过GDP分计核算、税收共享等22项政策工具,将跨区域产业协作项目年均增长率提升至18.7%。在载体平台建设方面,通过构建“2+4+46”多层级载体网络,三地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呈现空间重构特征,北京城市副中心数字经济集群、雄安新区未来产业策源地等核心载体吸引重大投资项目占比持续提升,曹妃甸现代临港产业基地等四大战略功能区工业增加值贡献率实现新飞跃。

天津在创新要素空间适配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球首条先进微纳米功能粉体智造生产线正式投产,全球首次实现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吨级量产,全国首张脑机智能人工神经信息系统医疗器械注册证成功获批。三地共建园区呈现创新能级跃迁特征。通过“研发飞地+智造基地”模式,京津共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津冀共建涉县天铁循环经济示范区,京冀共建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北京·沧州生物医药园。2023年,在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上发布了“六链五群”新图景,标志着区域产业创新协同发展进入结构优化阶段。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

协同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1.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科技革命加速演进,京津冀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面临全新形势。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视角出发,京津冀区域创新要素流动与产业分工协作正受到逆全球化思潮、地缘政治冲突等外部因素的冲击,原有创新网络的稳定性与开放性面临考验。个别发达国家对关键技术的封锁与“断链”风险加剧,倒逼京津冀在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等 “卡脖子”领域加快自主创新步伐,重构区域产业价值链。依据协同创新理论,通过强化北京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天津先进制造研发转化优势以及河北产业承接能力,能够进一步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形成“研发—转化—生产”全链条协同体系。此外,数字经济与绿色低碳转型浪潮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如人工智能、新能源等,为京津冀突破传统产业协同框架,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提供了新赛道,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向更高层次迈进。

2.迎来新的创新机遇。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京津冀区域协同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数字技术革命获得指数级加速、新算法重塑全球科研范式以及颠覆性技术交叉应用,推动着机器学习和算法领域的发展。北京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具有领先优势,拥有丰富的研发资源和创新平台。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加速迭代以及类脑计算等技术的突破,将极大地提升北京在全球科技前沿领域的地位;生命科学技术的加速应用也将推动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升级与创新。基于技术的扩散效应,北京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辐射作用能够提升京津冀区域在全球科技创新中的地位。天津依托先进制造与港口优势,已在生物医药、新能源等赛道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国际物流枢纽功能持续增强。河北借势京津辐射效应,在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

3.存在新的现实挑战。从整体上看,京津冀创新链产业链加速融合,但融合深度和广度还需进一步拓展。一是区域创新能级梯度差显著,北京大部分前沿科技成果流向长三角、珠三角,在津冀地区转化的比例偏低;二是产业衔接存在结构性梗阻,北京的创新成果集中在高水平服务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而津冀两地生产性服务业水平滞后,导致产业承接不畅;三是创新要素流通存在制度性壁垒,京津冀三地在人才资质互认、数据信息共享、服务自由流通等方面尚未形成统一大市场。此外,能够整合和引领区域产业链的龙头企业不多,难以有效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深化京津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

协同发展的新方略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示“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的新阶段,需要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深入推动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跨区域深度融合。通过集聚科技资源、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跨区域融合,催生新模式和新业态,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能。

1.加强科技协同创新的顶层设计。当前,国家层面上的科技竞争愈发激烈,京津冀区域要强化科技创新策源,需要顶层设计引领发展方向,需要国家投入作为区域创新的基石,需要产学研平台提供创新载体。一是进一步明确京津冀三地各具特色的科技发展和产业布局方向与重点。总体上,以“六链五群”为核心,加快形成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通过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加速人工智能对天津和河北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升级;布局量子信息、生物技术、高端制造、6G等未来产业,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目标是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科学前沿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全球创新要素汇聚地。天津培育核心动能,聚焦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做优海河实验室,做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分中心,推动科技领军企业联合国家实验室等组建高能级创新联合体。河北作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要充分引进和吸收京津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优势领域的技术和知识溢出,推动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业的转型升级。依托雄安新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加速吸引数字经济创新资源向雄安新区集聚。二是深化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合作。建设大科学装置和全国重点实验室,支持京津冀共建联合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设立跨区域共性技术研发基金,吸引全球顶尖创新资源,重点攻关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新质生产力所需的关键技术。搭建京津冀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实验室、科研设备、科技数据等资源的深度整合与共享。鼓励北京高校、科研机构在津冀布局分支机构,打造创新基地或设立产业技术研究院,引导创新资源向津冀有序转移,提升区域整体创新效能。

2.以科技创新牵引产业创新,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产业协同发展是加速构建区域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进入新阶段,要以新质生产力为目标进一步优化三地产业布局,合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氢能、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网、高端工业母机等六条产业链建设,大力发展集成电路、网络安全、医药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布局量子信息、生物技术、高端制造等未来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开发和规模化应用为京津冀制造业协同发展提供新机遇,三地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共促区域数字产业协同发展。北京依托“两区”建设,加快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持续提升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能级,推动建立供需高效匹配的多层次数据交易市场,充分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挖掘数据资产价值,打造成为国内外数据要素配置枢纽高地。天津立足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和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的功能定位,以高端、绿色、智能制造为引领方向,建设一批智能制造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推动人工智能与现代制造业深度融合。在人工智能领域,京津冀可以沿着“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转化”的垂直创新链进行梯度发展布局。北京发挥创新要素集聚优势主导通用大模型研发,天津聚焦行业大模型开发重构生产流程与服务模式,河北通过曹妃甸等载体构建产业承接矩阵,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原料、新材料等支撑性产业集群,形成对京津创新体系的规模化应用支撑。

3.以企业为主体深化区域产业协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形成合力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与科技创新不同,产业创新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在主体协同方面,要构建以企业为中心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共同体。要发挥大企业的引领作用,比如,华为联合国内高校共建鲲鹏生态,通过利益共享机制使高校研发积极性大幅提升,彰显了主体协同的有效性。要着力培育一批链主型科技领军企业,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重点遴选一批体量规模大、创新水平高、行业带动力强的领军企业,在创新项目、创新平台等方面给予支持,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支持科技领军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产学研力量,组建多方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大企业或链主企业应发挥技术、资金和市场优势,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其他企业应专注于细分领域,提供专业化的零部件供给和服务,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生态。完善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构建雏鹰—瞪羚—独角兽—“小巨人”企业培育梯队,共建区域高成长高质量科技企业培育库。

4.加快推进京津冀区域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创新要素的跨区域流动有助于形成“研发在北京、转化在津冀”的协同范式。京津冀三地要加速要素协同和制度协同,打破制约三地科技创新和产业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三地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向创新生态深度融合演进。要素协同强调“全”,即以全要素流动与全链条协同为基础,形成人才流动、资金流通、科技成果转化畅通、数据融通、大中小企业协同、各类科技基础设施平台共享的创新生态系统,发挥好区域大市场优势。制度协同则需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突破数据确权、算力共享等机制瓶颈,降低创新风险,激励创新行为。要建设京津冀产权交易共同市场,推动技术、数据、碳汇等要素跨区域交易。建立三地联合征信平台,探索人才柔性流动机制。此外,还要设立专项投资基金引导资本流向关键领域,建立企业信息互通互认、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编辑:田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