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ST NEWS

科大新闻

【媒体聚焦】新华V访谈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赋能城市发展——访天津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白海力

发布时间:2025-07-08      浏览量:    作者:     来源: 新华社

近年来,天津科技大学紧扣国家战略与天津产业需求,在优秀学科人才培养、促进产教研融合、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持续发力,围绕“卡脖子”技术攻关和特色学科发展,持续推动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力人才与科技支撑。

近日,新华社“新华V访谈”栏目就“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赋能城市发展”这一话题对我校党委书记白海力进行专访。访谈内容如下:

记者:天津科技大学如何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在提升专业与产业需求匹配度、服务天津重点产业链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

白海力:天津科技大学紧扣国家战略与天津产业需求,以学科专业调整为抓手,构建“学科-产业-人才”协同发展体系,将学校学科专业布局与天津“1+3+4”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精准对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人才与科技支撑。

一方面,学校基于自身学科优势,围绕国家和地方战略布局,新增如机器人工程、食品营养与健康等11个本科招生专业,主动适应科技前沿与产业变革。另一方面,果断停招或撤销与产业需求脱节的专业。同时,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建设了14个微专业。此外,学校还探索建立专业发展指数,综合考量专业建设质量、就业率等指标,为专业调整提供数据支撑。

学校构建了协同发展体系,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紧密围绕天津市“1+3+4”现代产业体系和12条重点产业链,在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信创、汽车、绿色石化、海洋经济等领域,打造“产业+专业”协同发展的专业链条体系,建成服务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10个重点产业并拥有行业优势企业战略合作支撑的专业集群,形成工业生物技术、药食同源、陆海统筹和海洋碳中和技术、智能安全感知与控制等12个天津市高校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

近些年,学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25年,聚焦生物医药领域,率先启动“高本硕博生物医药全产业链人才培养创新工程”;围绕应用化学、海洋学科领域,建设基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基础拔尖人才;面向国家发展战略,建设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集成电路学院和储能学院;围绕“卡脖子”技术攻关和特色学科发展,与企业合作培养特色化专门人才。学校还建设了生物医药、食品营养与健康等6个现代产业学院,通过加快专业分类发展与建设,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服务天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记者:天津科技大学在推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特色经验做法,取得了何种成效?

白海力: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必须打破“重研发、轻转化”的传统思维。近年来,学校始终秉持“以贡献体现价值、以服务实现发展”理念,聚焦体制机制创新与平台建设双轮驱动,以典型项目示范引领,着力推动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2024年学校技术合同额突破4亿元,科研经费达3亿元,这些数字印证着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与扎实成果。

一是体制机制创新,突破政策壁垒,激发转化活力。天津科技大学取得了三项天津市“首个”头衔,首个完成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个人所得税减半征收的高校;首推“社会服务型教师”聘任条件、以科技成果转化及企业服务成效作为职称评聘核心指标的高校;首个知识产权赋权高校,将成果所有权的95%赋予团队和发明人,允许其以知识产权作价入股注册学科型公司。

二是搭建全链条转化平台,强化载体支撑,推动产研融合。天津科技大学设立了独立技术转移中心,统筹成果转化、知识产权运营及大学科技园建设,形成专业化转化体系。同时发力建设大学科技园,完成3万平方米载体空间建设,累计入驻企业200余家,孵化企业120家,产值达5亿元,企业获得融资超亿元,入驻企业与学校签订技术合同5500余万元,转化科技成果百余项,为滨海新区创新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三是典型案例引领,聚焦“卡脖子”技术,实现产业价值突破。学校王红星教授团队通过知识产权赋权作价入股成立天津纯态化学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突破超高纯化学品生产技术瓶颈,为全球80%以上电解液高纯溶剂企业提供解决方案,带动万亿级产业链,2023年股权分红反哺学校科研。谢希贤教授团队开发多株工程菌株及绿色工艺,在宁夏伊品、浙江震元等企业推广应用,推动缬氨酸、精氨酸发酵技术成为国家重点项目,组氨酸技术填补国内生物合成空白。近五年新建6条生产线,新增产能超5万吨,直接经济效益超60亿元,间接效益超80亿元。

记者:您认为科技成果转化在城市发展与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了何种作用,高校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赋能城市发展方面扮演着何种角色?

白海力:在当前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科技成果转化在城市发展与国家经济建设发挥着关键作用,不仅是推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环节,更是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引擎。从宏观层面看,有利于加速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助力国家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升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于区域发展而言,可赋能地方产业升级,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增强城市经济发展韧性与活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就高校自身发展而言,成果转化不仅能检验科研成效,提升科研影响力,还能反哺教学与科研工作,吸引更多资源投入,形成“科研-转化-发展”的良性循环,推动高校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与社会服务水平,更好地履行时代赋予的使命。

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汇聚地,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在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承担着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多重使命。一方面,凭借科研平台、创新团队以及完善的科研体制机制,高校能有组织地开展科研活动,对接国家、区域及产业需求,产出前沿性科技成果;另一方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使其能够突破复杂技术难题,实现原始创新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高质量源头供给。同时,高校作为人才培养高地,能为成果转化源源不断地输送创新型人才,保障科技成果创新和应用转化工作的持续推进。

记者:学校如何深化产教融合,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开拓校企育人新模式?

白海力:一直以来,学校深刻把握新发展理念,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将产教融合作为人才培养改革的“关键一招”,自2021年起实施特色人才培养改革,不断完善和深化基于产教融合的课程及实践教学体系,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重塑教学大纲,升级教学内容,开展项目式教学,学校上下一盘棋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改革。

学校紧密围绕天津市“1+3+4”现代产业体系和12条重点产业链,不断探索服务区域经济新模式和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以我校为牵头学校,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有限公司为牵头企业,依托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产教联合体”成功获批国家首批28个市域产教联合体之一。学校与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共建合成生物学未来技术学院,构建了本硕博贯通制一体化的跨界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联合康希诺、瑞普生物、华熙生物、药研院、丹娜生物等头部企业共同成立了生物医药现代产业学院,采用“2年校内理论学习+1年校企合作育人+1年企业实践学习”的培养模式。目前,学校与企业共建85门产教融合课程、GMP模拟车间、人工智能实践基地及校企联合实验室等,实现“课堂—车间—研发中心”的教学资源互通。

学校坚持“党政领导带队,靶向精准对接”,以“千团千企”行动为抓手,深化产教融合。聚焦新区信创、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发展,建设跨学科研究平台,成立“人工智能”学科交叉创新中心,筹备生物智造工程学科交叉中心,共建未来技术学院和科研平台50余个。今年以来,校院两级领导带队走访企业477家,签订校企协议140余项。建设“双导师”队伍,支持教师企业实践,加大校企联合培养博士后力度。这种“科研平台共建—技术需求共研—人才资源共享”的模式,已成为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的特色品牌。

记者:学校如何支持院校教师与学生创业,采取了哪些方式免除其后顾之忧?

白海力:学校始终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构建了“政策保障—教育赋能—平台孵化”的全链条支持体系,让师生在创业路上既有“冲锋舟”,更有“安全网”。

一是政策“护航”。学校研究制定了极具弹性的支持政策,本科生创业休学可将最长学习年限从6年延长至8年,退役复学或创业学生转专业优先受理;研究生创业可保留入学资格2年,休学创业累计不超过2年。这些政策让师生能更灵活地平衡学业与创业需求,避免因时间限制放弃创业机会。

二是教育“赋能”。学校推动实施“先锋计划”之双创提质行动,构建了“创意引领—创新主导—创造支撑—创业服务”四级递进式活动供给模式。以“科学家讲坛”“企业家讲坛”“青创先锋讲坛”三大讲坛为载体,坚持“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工作理念培植创新精神;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中美青年创客大赛为牵引,打造“1+3+X”项目遴选打磨机制。学校要求每个学院都要结合学科特色打造双创品牌,像食品学院“创新工坊”、生物学院“金培松实验室” 等,就是学科与创业融合的生动实践。

三是平台“筑巢”。整合资源搭建全周期平台,打造创业“生态矩阵”。学校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了“众创空间—玑瑛产创融合基地—大学科技园—天开高教科创园”四级孵化服务链条,目前已有2家学生企业在天开高教科创园落地。同时,学生创业项目也可参加校友创新创业大赛,大赛每年遴选10个项目获种子基金。学校不仅提供场地,更配套研发设计、中试加速等全流程服务,推动成果与产业对接,助力师生创业项目从“实验室”直通“生产线”。

记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还需在哪些关键点持续发力、还需在哪些领域改革创新?

白海力: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高校面临着诸多关键挑战,需精准发力、锐意改革。

当前,项目初期投融资渠道的匮乏成为制约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的一大瓶颈。高校自有资金难以充分支持“概念验证”与“首台套设备”的创制,天使投资基金与高校合作不够深入,社会化资本对高校早期项目兴趣寥寥,导致大量优质科技成果因缺乏早期资金注入,无法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严重影响了科技供给的数量与质量。同时,高校知识产权等资产管理问题也亟待解决。尽管国家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在专利运用等方面大力支持,但知识产权作价入股退出的时机和机制不明确,成为阻碍科技成果转化向纵深发展的深层次障碍,束缚了科研人员与高校推进成果转化的步伐。

针对这些难点,高校需在多个领域进行改革创新。在专业队伍建设方面,应积极响应政策要求,依托大学科技园运营公司的市场化机制,加速打造专职技术经理人队伍。通过组织培训、项目路演、成果对接等丰富活动,提升成果转化专业能力,补齐技术转移短板,为科技成果转化注入专业力量。在种子基金建设上,要大力加强国资背景的种子(天使)基金投入,聚焦高校原创成果,秉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理念,加速高校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进程。借鉴成功模式,多元化设立投资基金,为优秀成果在概念验证及首台套认证工作中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

总之,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需要我们在投融资、资产管理、专业队伍、基金建设等关键点持续发力,深化改革创新,才能真正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强大的科技力量。

链接如下:

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2627678?docid=12627678&newstype=1001&d=1350053&channel=weixin&time=1751924202609

编辑:田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