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8-23 浏览量: 作者: 来源: 教师发展中心
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天津赛区)日前落幕,本次大赛以“推动教学创新,打造一流课程”为主题,以“落实以本为本、推动教授上讲台、推进智慧教育、强化学习共同体、引导分类发展”为目标,旨在通过比赛引导高校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推进教学改革,大力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新,提升课程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
教师发展中心特推出“教学创新心语”专栏,对此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市赛、校赛获奖教师教学创新成果进行分享。
教学创新,永远在路上!
一、主讲教师及课程简介
王雅静,天津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教师,主讲本科生课程《大学语文》《普通话与演讲》《演讲与口才》,曾获天津市第十五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首届天津科技大学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所讲授《大学语文》课程获批2021年天津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大学语文》自开设以来,一直是天津科技大学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之一,在以工科为主的高等院校,大学语文的人文素养提升、母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对于天津科技大学来讲,它更是理工科学生在具备硬知识的情况下,夯实软实力的必须课程。
二、课程改革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长久以来,《大学语文》这种夯实软实力的效能并未得到很好地发挥。从学习内容来看,“大学语文”变成了“中学语文”的高阶课——学习的课文变长了;从教学方式来看,依旧以老师满堂讲为主;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不知将所学内容如何输出,“读”“说”“写”能力均未提升。
针对上述教学状况的分析,《大学语文》教研室重新审视教学目标、方法、内容、课堂组织管理措施。进行了全方位改革。对大学语文“母语教育”基本属性的认识,以及对天津科技大学院校特色的把握,《大学语文》自2019年起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陈洪等主编的《大学语文》,配合南开大学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开放的精品课程,实现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夯实理工科学生软实力、体会汉语言魅力、提升文化自信、塑造新世纪人才的目标下,上接中国古代“文”的传统,下接新媒体新平台配合下的任务型学习——将课本剧表演、诗文朗诵、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学生在探索当中,理解、品读,感受汉语、感受母语文章的魅力,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通过不断的表达输出,得到综合能力的提升。
上述目标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1.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打破课堂沉默,改变学习驱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开展探究性学习;2.能力培养上,提高文章鉴赏力,由“学了就忘”变成“学了就用”;通过项目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写作和表达能力;通过专题讨论模块,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3.价值塑造方面,引导学生在民族文学、文化遗产的熏陶中,认识民族文化的成就,领略民族文化的魅力,深刻认识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坚定文化自信,做民族文化的弘扬者与传承人。
三、教学创新设计与实践
为了完成上述目标,任课教师重新进行课程设计,组织教学内容,完成课程的创新升级。
1.运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将线上视频学习、线上测试与在线讨论、课后阅读相结合,兼顾标准与个性。
通过布置线上测试、线上讨论促进学生的线上视频学习。其中线上测试完成知识性内容的学习巩固,线上讨论完成理解性内容的学习。同时发布选读材料,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择阅读,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个性化学习。
2.设置课本剧环节,以团队任务带动学习。
课本剧表演是以团队形式展开,学生需要根据各自能力特长分工完成剧本编写、服装道具化妆准备、排练表演、PPT制作、拍摄及剪辑等多项任务。在这个复杂任务的完成当中,学生需要自己查找材料,深入理解作家作品,更需要与团队成员协作,各司其职发挥所长。而现场表演环节,剧团通过剧目表达自己对所学课文的理解,全班同学则通过观看剧目的形式从不同的侧面对所学课文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进而有效实现课堂翻转,强化生生互动。
3.结合使用数字化平台,实现百人大班课全员参与。
充分挖掘多个线上平台的综合优势,灵活使用中国大学慕课、雨课堂等平台。使用随机点名、抢答、投票、弹幕、主观题小组讨论等功能,使线下互动形式丰富多样,让200人的大课实现了人人参与。本课程尤其运用雨课堂主观题分组答题功能,将全班同学分为三十余个小组,形成师生、生生的充分互动。该形式弥补了大课教学因为学生数量多而课堂参与率低的弊端,通过组建小组、生生评议的方法,使每个成员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
四、教学创新成效
首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线上教学一方面提供了高质量的学习内容,另一方面由于需要参与讨论并进行单元内容检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听讲,而是知道、理解、思考,将知识性的内容反馈在单元测试中,讲理解性的内容反馈在讨论区域中。而吃不饱的学生更有可以拓展的相关选读材料可以学习。
其次,学生的参与性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本课程通过任务型作业——课本剧展演,让学生组成团队,整体完成课本剧展演,这其中包括多项任务: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生平、作品特点等)、编写剧本、指导表演,录制视频、视频剪辑等。在完成课本剧展演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个别化学习,提升团队意识,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艺术素养与人文修养。
最后,学生充分发掘自身优势,实现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很多同学表示“课本剧表演展开了一片学习语文的新天地”,“从来没有发现自己居然有编剧的天赋”……课后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学习对课程的评价普遍较高。
审稿人:郑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