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ST NEWS

部门动态

【教学创新心语】机械工程学院白仁飞:基于PBL教学法的《设计漫谈》混合式教学创新实践

发布时间:2021-08-11      浏览量:    作者:     来源: 教师发展中心

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天津赛区)日前落幕,本次大赛以“推动教学创新,打造一流课程”为主题,以“落实以本为本、推动教授上讲台、推进智慧教育、强化学习共同体、引导分类发展”为目标,旨在通过比赛引导高校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推进教学改革,大力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新,提升课程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

教师发展中心特推出“教学创新心语”专栏,对此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市赛、校赛获奖教师教学创新成果进行分享。

教学创新,永远在路上!

一、主讲教师及课程简介

白仁飞,天津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讲本科生课程《设计漫谈》《工业设计漫谈》《计算机辅助产品造型设计》等,研究方向为设计管理、设计创意与方法、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主编《跟我走,去设计!》《产品设计——创意与方法》《设计的前生今世——工业设计史》等教材及专著,所设计作品曾两次获得德国红点概念设计奖。获得天津科技大学首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

a533f2aac9414a29b2715649efa3f14a.png

在国家大力倡导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创意设计思维的培养和引导成为设计教育的重中之重。工业设计作为一个交叉学科,涉及到工学、艺术学、管理学、心理学乃至社会学等多个学科专业的知识。这就从侧面说明,创意设计思维的培养可以从多个专业维度介入,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非常适合以通识类课程的方式,面向大众进行创意设计思维的推广。基于此,课程团队依托智慧树在线教育平台,录制了21章,82节,近600分钟的视频,取名《设计漫谈》。该课程已运行五个学期,累计选课人数1.57万人次,选课高校83所,几乎覆盖了所有专业门类,体现了普适性的特点。

35374a362e2746bfb9980307c86fcaf6.png

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运用

《设计漫谈》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设计思维发现、思考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而非具体的专业设计培训,这就从根本上与工业设计的专业课程进行了区分,而具备了通识类课程的特征。换言之,专业设计教育旨在追求工具性的目的和外在价值,以教育对象掌握造物能力的程度作为评价标准,而通识设计教育则以追求社会性和内在价值为目的,以教育对象掌握自我实现能力的程度为评价标准。

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战略层面,设计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均具有指导意义。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提炼出同理心思考(Empathy)、需求定义(Define)、创意构思(Ideate)、原型实现(Prototype)、实际测试(Test)五个关键词,对设计思维过程进行解构,充分体现了“设计师式认知”模式下解决问题的特点。

be52e3cfcc4846f4818ac2d26871bf8d.png

由此可见,设计思维及其解决问题的过程天然带有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以问题为导向)方法的特征。而设计通识类教育并不执着于寻求问题解答的确定性答案,这也是与设计思维的特点和设计师式认知相关联的。该模型在参考设计思维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绘制,将PBL教育方法与设计师认知模型进行了结合。

d94d6293f0e34af0935f8c09857f5cc8.png

依照此教学模型,《设计漫谈》课程所解决的“痛点”问题如下:

9543eaa2cbb84782b1d05230ef3f4e88.png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体现

PBL教学方法中“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和设计思维中“同理心思考”的特征,从不同层面诠释了“以人为中心”的课程教学理念。对于前者来说,学生既是课堂的主体,又是课堂的客体。PBL教学方法强化了学生“主体性”的地位。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我组织、主动分享等方式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意识,实现了课堂秩序的重组和专业知识的内化;对于后者来说,“同理心思考”即要求设计师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在课堂上,“设计师”的角色由教师承担,而“用户”即学生。在设计中有“用户参与式设计”的方法,这与PBL教学中学生参与课堂建设,主动获取知识的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处。

d9e59c355f814fdf940af79bf590037c.png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设计漫谈》采用PBL教学方法进行设计思维的推广和应用,是对“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双重解释。同时,该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更加强调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在线上教学环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不区分场景进行自主学习;在线下教学环节,教师可以采用信息技术实现跨校区、跨区域直播,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需求。

030e3f80d5804860b3ddf4347589a397.png

四、以价值为目标的教学效果评价

从本质上来说,教学效果评价是一个价值评估问题。按照价值理论权威学者李德顺的观点,价值实现是一种客体主体化的过程,而价值评价是以主体的尺度为尺度的评价。毫无疑问,设计漫谈课程中的主体实质即学生,教学评价问题就转化为“以学生的需求为尺度”的价值实现问题。具体操作层面,PBL教学方法的考核机制不同于传统模式,因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更多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所以需要建立以平时成绩为主,期末考试成绩为辅的过程化考核模式,甚至学生意见可以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并获得一定比例的赋分权限。

表1 课程评价标准

48190509833e429ba97c610585db6180.png

按照以主体(学生)的尺度为基准的评价原则,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从课程整体满意度、教学运行测评和主观评价三个维度对课程效果进行评价。以“2020年春夏学期”为例,课程修读总人数2653名,有效回收问卷1958份,回收率 73.8%,评价具备代表性。

表2 面向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

55ff4b546731429585c498d084a4423b.png

通过分析可知,课程采用PBL教学方法进行设计通识类课程的教学和推广工作,获得了理念、方法、路径方面的积极评价,课程整体满意度较高,教学运行测评较好,具有推广应用价值,但限于教学规模、师资构成、课程性质等原因,课程仍有较大改进空间,如依据设计学科知识时效性的特点,需实时更新热点话题,增补教学内容,为学生输出新的知识;师生之间线上交流板块需加强,在增强活跃度的同时提高交流质量,并将优质问题纳入评价体系;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增加实践内容,如以设计思维进行企业战略管理、社会热点分析以及未来生活趋势洞见等非技能性实践,以呼应“通识类课程构建学生内在价值”的终极目的。

审稿人:郑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