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7-18 浏览量: 作者: 来源: 教师发展中心
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天津赛区)日前落幕,本次大赛以“推动教学创新,打造一流课程”为主题,以“落实以本为本、推动教授上讲台、推进智慧教育、强化学习共同体、引导分类发展”为目标,旨在通过比赛引导高校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推进教学改革,大力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新,提升课程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
教师发展中心特推出“教学创新心语”专栏,对此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市赛、校赛获奖教师教学创新成果进行分享。
教学创新,永远在路上!
一、主讲教师及课程简介
刘洪艳,博士,副教授,天津科技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讲本科生课程《生物化学》《海洋科学与技术》《综合实验》等,主讲研究生课程《高级生物化学》。主要研究方向是大型海藻的资源化利用和海洋微生物治理重金属污染。先后获得天津市第十一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三等奖,天津科技大学首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所负责课程《生物化学》获得天津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横向项目3项。
二、参赛缘起
“同学们,你们是我的第二十届学生。”是的,从教二十年了,走过了迷茫和困惑,同时也带走了热情和活力。回想十年前教学基本功竞赛的全过程,极大提升了个人教学能力。本次教学创新大赛能不能给我的教学带来创新尝试?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选择勇敢地参加大赛,开始了参赛征程。
三、教学创新改革与思考
教学创新大赛与教学基本功大赛确有不同,参赛选手需要提供90分钟课堂实录、课程教学大纲与教案等反映教学过程的相关材料。首届教学创新大赛,没有任何可参考的教学视频可以观摩,不知如何录制90分钟的课堂教学视频。那就从课堂教学实录视频评分表寻找答案。课堂教学实录评价维度包括有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以及视频质量,课堂教学实录视频评分占总成绩50%。基于这些评价维度,设计教学。
(1)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是参赛老师最有体现度的评价模块,也是最能体现课程“两性一度”,同时是参赛老师花费时间最长的地方。《生物化学》是一门生物学与化学交叉的学科,课程内容主要研究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课堂教学实录选取的教学内容要基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内容,既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内容,又要有科研反哺教学的内容,更要有课程思政内容。
《生物化学》授课对象是大二本科生,学生刚刚接触专业课。分享本专业学长的优秀研究成果,学生能够对学科前沿产生亲近感。在本专业天津市优秀硕士论文中,教师筛选出课程内容相关的研究成果,引入教学。
借助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改革,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课程思政”是推动教学方法改革的有利抓手,针对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课程思政”育人环节,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引入同伴教学法,引导学生完成课后学习任务,创造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角色。采用项目化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项目实践,提升团队协作精神。
(2)教学模式的改革
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在课前,基于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结构生物化学》的学习资源,学生完成知识的自主学习,并获得学习效果的自评机会。
课前自主学习教学效果的反馈
在课中,教师根据线上学习数据的统计,分析学生学习效果,筛选重点知识讲解并设计课堂研讨内容,通过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的交流,完成知识的课堂内化。
课中交流的教学工具
在课后,基于线上学习平台,学生完成章节测试,在线讨论以及自我评价的问卷调查等学习活动,并完成课后的案例分析,及时获得知识的拓展延伸。这种“线上输入,线下输出”教学设计方式,实现了课堂的向前及向后延伸,学生的学习任务与难度遵循“两性一度”螺旋式提升。
课后学习效果的统计与评价
(3)教学效果的思考
《生物化学》课程通过教学改革,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教学改革成效。
首先,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积极参加课内教学活动及课外实践活动。
其次,学生评价效果好,多次获教学质量奖,学生对课程的总体满意度达到97.97%。《生物化学》课程获评天津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主讲教师认定为天津市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名师,主讲教师还获得天津科技大学教学名师、天津科技大学师德楷模、天津科技大学我最喜爱的教师等荣誉称号。
历时近半年的教学创新大赛落下帷幕,准备的过程中有过困惑与沮丧,但更多的是收获。获得了交流学习机会,这是日常教学很难触及的机会;拓宽了教学视野,特别是多位校内外教学专家的经验分享;激燃了教学热情,参赛选手的教学点评与互评受益匪浅;梳理了教学工作,从教学目标到教学效果,形成了系统性的教学方案,用于改进和优化日常教学。
审稿人:郑帅